提起“金台夕照”,大家都非常熟悉,北京地铁 十号线的“金台夕照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 是说起那附近的乾隆石碑,说起“燕京八景”或者“北 京八景”,可能就有些陌生,如此我们便从位于东三 环中路财富中心楼下的乾隆石 碑谈起。
这块石碑正面有乾隆御题 “金台夕照”四字,背面书其七 言诗 :“九龙妙笔写空蒙,疑似 荒基西或东。要在好贤传以久, 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词赋鹜谁 过客,博辩方盂任小童。遗迹 明昌重校检,辜然高望想流风”。 “九龙”指明代画家王绂,号九 龙山人,显然乾隆见到过王绂 所画的金台夕照,为“北京八景” 之一,《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国家博物馆藏有王绂《北京八 景图卷》。
乾隆御题“金台夕照”石碑
对于“金台夕照”这一意象, 乾隆首先想到了这卷画。史树 青先生对此画有过这样的描 述 :“王绂此图,绘山水平台 在夕照中,并不是建筑遗址形 状,可知金元人所传的金台,全是后人所附会。”乾 隆当然也看出了后人附会的成分,那为何依旧为“金 台夕照”题诗树碑呢?根据他的题诗,我们发现他关 注的并非景致本身,而是“好贤”“存古”“流风”这 三个概念,换言之,这才是 乾隆眼中的“金台夕照”。
那么,乾隆的认识从 何而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对 “金台夕照”这一意象做进 一步梳理。已经有学者注意 到,“金台夕照”作为“北 京八景”之一被固定下来是 明永乐年间的事,在金元及 明初,这一景为“道陵夕照”。 “道陵”是金章宗的陵墓, 位于北京房山,因此“道陵 夕照”与其他七景都是以北 京附近地名来命名,但是改 为“金台夕照”之后意义大 不相同。“金台”意指黄金台, 《战国策》和《史记·燕召公世家》都有记载,燕昭 王为了强大燕国,接受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并 在易水旁筑黄金台,招纳天下贤士,乐毅、邹衍、剧 辛等都前来投奔,最终打败了齐国,收回了失地。可 想而知,这样一处黄金台到了明代怎还会留有遗存? 正如《帝京景物略》中所言:“黄金台名,后人拟名也, 其地,后人拟地也”,可见“金台夕照”并非实景。
明人不仅将并非实景的“金台夕照”融入“北京 八景”,而且不断题咏“金台夕照”,使得这一意象俨 然变成了政治清明的代名词,这一变化对我们理解乾 隆的看法尤为重要。王洪《毅斋集》录有《北京八咏》, 其中一首咏“金台夕照”:“山色微茫映古台,平原千 里夕阳开。谁知碧草遗基在,曾见黄金国士来。树绕 河流天外去,鸟翻云影日边回。清时自重非熊叟,不 独奇谋得俊才。”“非熊”指姜太公,泛指辅佐国政的 贤人,王洪认为群贤辅佐不仅仅因为郭隗的谋略,更 重要的是那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文肇祉也有类似的视 角,“追想燕昭意,悬金结士心。当时四至士,岂尽 为黄金”,对于君王、对于时代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正是基于明人对于“金台夕照”的认知,乾隆在石碑 背面题诗中强调了他与前代君王的一致性,想要广招 贤士,保留住前代流传下来的好风气,因此在乾隆看 来,“金台夕照”实景与否自然就不重要了。
(丁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