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元代漕运船不能直通海子

日期:2010年08月11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京杭大运河,南起江苏省杭州,北至北京通州,大运河实际上是由若干段连接而成,大致是长江以南为第一段,长江至黄河是一段,黄河至海河是一段,海河至北京是最后一段,海河至北京河段通称北运河。

       北运河的水源主要有三,一是潮白河水系,二是温榆河水系,三是通惠河水系。(一)潮白河水系主要由潮河河系和白河河系汇合而成,其发源地均在燕山山脉的余脉南麓,白河与潮河在密云县汇合后,称为潮白河。(二)温榆河水系的上游有三条较大支流,北支流称北沙河河系,中支流称南沙河河系,南支流称清河水系。(三)通惠河水系的上游(昆明湖上游),在元代有两条支流,北支流是白浮引水渠(引自京北昌平州的白浮泉),南支流的源头在玉泉山。北支流白浮引水渠引水入瓮山泊(昆明湖),瓮山泊的南端接高梁河(长河)。南支流自玉泉山经过玉泉河、金河(亦称津河),汇入高梁河(长河)。

       元代引白浮泉水成功以后,同期大都城也已建成,随后治理高梁河(长河),在和义门的北边设城墙水关,引高梁河水注入海子。在和义门的南边设城墙水关,引高梁河水注入金水河。

       元大都城建成之前,海子是一片天然湖泊,其下游有两条河道,北边的一条河道,自海子西部的北面向东直通温榆河下游段,此段河道称为灞河(今坝河故道)。大都城建成以后,灞河被东面的城墙截断。另一条河道是从海子的东部向东南方向,折而向东直通大运河北端(元代称通惠河)。大都城的城墙筑成以后,将海子圈于城内,经过整修治理,并于海子的东岸修建一座单孔闸桥合一的石台木面桥,命名澄清闸,亦称万宁桥。从万宁桥往东南方向开挖新河道(明代称御河)沿萧墙的北墙和东墙外向南,直通南面城墙水关,出城后接入南护城河,南护城河与东护城河在城东南角汇入通惠河主河道。

       此后相继治理通惠河主河道(今通惠河),由于此段河道的纵坡度较大,不得不修建多道水闸,有记载的水闸有九座,由东向西依次为,卧虎桥(闸桥合一)、北关闸、普济闸、花园闸、双桥闸(一桥一闸)、高碑店闸、汇通闸、庆丰闸、大通闸(闸桥合一)。大通闸上游的河道属于城区河道,为降低河道纵坡度,在大通闸的下游(东侧)设三级跌水。

       此时称高梁河及其上游诸河流为通惠河上游段,称城区河段为通惠河中游段,城东通惠河的主河道为通惠河下游段。

       元末明初,白浮引水渠因白浮泉的水逐渐减少而断流,通惠河上游的水源只剩下玉泉山的泉水因而通惠河的水量随之减少,行船更加困难。

       由于通惠河受水深和水闸跨度的限制,不能通行较大船只,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抵达通州码头以后,必须卸船, 换用小船, 将漕粮运至庆丰闸西码头, 改用车辆将漕粮运至城里。

       根据上述河道的技术状况,元代的漕运船直通海子的说法有误。之所以说元代的漕运船不能直通海子,第一,由于大通桥(闸)的下游(东边)有三级跌水,任何船只都不可能穿过大通桥。第二,根据从事桥梁养护事业四十余年的实践,对河道与古代桥梁的考察与研究,发现庆丰闸(俗称二闸)与大通桥之间的北岸有元代驳岸和码头。在汇通桥(古代汇通闸旧址)上下游北岸发现明代修建的驳岸和码头。根据古代驳岸和码头所在位置,元代的漕运船只能停靠在庆丰闸与大通桥之间的码头,在此卸船,改用车辆将漕粮运至城内。

       再者,元代后期,又在萧墙的北墙外和南面城墙的北面修建石拱桥,元代桥名无考,明代称北边的石桥为“布粮桥”(俗称东不压桥),南边的石桥称御河桥。该二桥的跨径较小,净空也较小,船只不可能通过。

(孔庆普)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