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穿山越岭,九曲十八弯,自西北向东南奔流不息,成为京西第一大河,古代的永定河,水路交通相当繁忙。发达的水上运输,使河两岸的古渡口也逐渐繁荣起来。那么在永定河上游的人们是怎样过河的呢?上游的人们有用摆渡来过河,即借用一根固定在两岸上的大绳(近代为钢丝绳),栓在船上的一根可转动的立柱上,人拽绳以其反作用力使船行进,以此来运送河两岸的人们过河。
有的地方则在河中架起板桥,来方便两岸人们过河。门头沟地区自沿河城(口)往下至卧龙岗一带,曾有十几处古渡口,其中多处曾在春、秋、冬三季经桥(木板桥)过河,三家店、麻峪等处则较早,在三家店村与城子村之间原建有东板桥,桥墩有近数十个,据明代《宛署杂记》载:“三家店桥夫工食拾柒两陆钱。”可知早在明代就设有桥夫管理该地。如今在门头沟地区,大多板桥已不存在。2009年10 月门头沟区文物管理所对地处雁翅镇的这两座桥板洞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
现将青白口村的桥板洞命名为1 号洞,河南台村的桥板洞命名为2 号洞,并对这两座洞分别介绍。
1 号洞位于雁翅镇青白口村东北角,即清水河与永定河汇合处的夹角内台地上。坐南朝北, 为两个形制完全一样的单体洞并排相连在一起,保存完好。宽5.1 米,进深8.8米,门高4 米,洞高3.6 米,建筑面积162 平方米。用料为永定河河道内的河卵石砌筑。整体结构坚固耐用。桥板洞建在一巨大高台之上。从高台的台顶到台底足有3 到4 米高,当年永定河水暴涨时能达到高台顶部,与洞所在台面齐平。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京西两大河流永定河与清水河在这里交汇,背靠青山,东、南、西三面环水,可谓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建造桥板洞的重要原因,这里自古就是水路繁忙地带,从这里过河的人们络绎不绝。
青白口村“M”形桥板洞(1 号洞)
2 号洞位于河南台村,地处永定河西岸。结构与1 号洞形制相同,均为河卵石砌筑,只是该洞为一个单体建筑。比1 号单体洞稍大些,宽6.6 米,券洞底宽3.6 米,券洞高3 米,进深9.8 米,建筑面积194.04 平方米。
河南台村桥板洞(2 号洞)
从桥板洞的外部用料看,制作并不精细,属民间修筑,极有可能是村子里的百姓捐修。然而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于了解古代永定河水路交通设施仍具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于长时间的废弃不用,洞内部堆满杂物,板桥洞主体已出现破损,亟待保护性修复。
大多数桥板洞建造在河岸边,由洞口、洞身和洞尾组成。洞口设有密封性好的洞门,一旦遇到河水来袭,立即关闭洞门,可将大水挡在外面。避免将木板冲毁,洞身是桥洞的主体部分,用于放置宽大的桥板,根据桥板的外形特点,洞身一般建造的长且宽,以利于码放桥板。洞尾与洞口相对,外形均为半圆形。搭板桥所用的桥板一般为杨木或槐木。板子长3 米、宽80 厘米。
其实,在永定河上建造板桥不但要考虑到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的变化也是非常主要的。一般在秋、冬、春三季,永定河水量平缓且不易发生大的水灾,这时在河的两岸一般搭板桥过河。夏季是永定河水暴涨的时节,水量时而涨时而落,极易发生水患。这时一般把桥板撤去,放入桥板洞内存放。
古代的永定河如同一只无法被驯化的猛兽,凶猛湍急,夹带泥沙,河床底部越积越高,致使河流两岸经常泛滥,百姓房屋及农田常被洪水淹没。因此,永定河古时又被称为无定河。
可以说永定河的水患仅仅停留在防治上,根本无法根治,这就致使水灾时常危害当地百姓。建在永定河上的板桥,时常被洪水冲走。因此有必要在搭板桥的地方修建桥板洞,一旦洪水来袭,可将桥板存放在内,防止被洪水冲走。
如今门头沟地区所剩的桥板洞已经不多了,而且大多已废弃不用,它的退出与永定河的持续干旱有直接关系。干旱的河流使人们不必搭桥过河,可直接从河床底部穿过。没有了板桥,桥板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历史的沉淀,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迹至今犹存,如龙王庙、水利刻石、水渠以及桥板洞等等。然而大多遗迹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把这些文物资源串联起来,进行整体包装,既做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又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必将为永定河沿线的开发注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马 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