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探索沙漠之路——北京考古学会举办科普讲座

日期:2013年09月12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2013 年2 月20 日,北京考古学会与西城区文物保护协会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举办了题为"探索沙漠之路"环保科普讲座。主讲嘉宾是我国著名考古学专家景爱先生。本次讲座,景先生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角度,结合他艰苦的沙漠考古经历,给大家做了一次沙漠科学知识普及。

       探索沙漠变迁又称沙漠考古,探索之路既艰苦又危险,但在景先生看来却充满着无穷乐趣。他曾两次进入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考察全部行程约达6 万公里之多。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他先后到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河北北部沙漠化地区、巴丹吉林沙漠以及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踏勘。励精图治20 余年,于1996 年完成了国家级重大科研考古项目--"土地沙漠化基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科学地制定防治对策",出版了专著《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从此改变了"沙漠化自然决定论" 的传统观点,他明确提出"沙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的结果"这一新论断。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这项科考成果对于防治沙漠化的基本对策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那么,沙漠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景老师用两个专用名词来解释,一个是"地质时期(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个是"历史时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地质时期,呼伦贝尔草原曾是陆表海,后变为大湖,随着湖水不断外流,湖面下降,出现了陆地,湖底的泥沙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沙丘,沙丘上长出了树木、灌草,成为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曾是中国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进入历史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开荒耕种、修筑铁路砍伐树木等,使天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至20 世纪中期,也就是中国的"大跃进"年代,呼伦贝尔草原变成了呼伦贝尔沙地。同样,科尔沁沙地在地质时期也是一个大湖,史称松辽大湖,后来该湖底部出现了地壳隆地,泥沙受风力作用形成了沙地。科尔沁沙地天然植被良好,将地下伏沙覆盖。但进入历史时期,人类的开荒和建城破坏了地表植被,所以当地人把科尔沁沙地腹心之地的塔敏查干叫做"魔鬼居住的地方"。

       再说所谓的京北"天漠"。在官厅水库南距北京市区70 公里处,即坝上草原、康西草原,有约千亩左右的流动沙丘,被媒体称其为"天漠"。其实"天漠"所在地方叫怀来盆地,包括河北怀来县、北京延庆县。怀来盆地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桑干河、洋河、妫水河、北沙河将大量泥沙带到盆地中。由于这里从汉代就有耕种,明代修筑长城,清代民居增多,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得流沙飞扬。1954 年建成官厅水库,20 多年后水库四周出现许多滩地,冬春季节裸露的沙滩被大风吹扬,沙粒聚集在官厅水库南岸形成3-4 米的流动沙丘。景先生告诉大家,颗粒最小的沙尘可以飞向天空,形成雾霾,颗粒大的沙子只能在地表滚动,飞不上天。大风之际天上的沙尘与地上滚动的沙粒混在一起,使人误以为是沙子飞上了天。所以"天漠"之说是一种缺乏科学知识的误解,应纠正过来。

       景先生还介绍了治沙效果良好的宁夏沙坡头沙障草方格和唐代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吟诗地--阿拉善高原居延海,遗憾的是居延海已不复存在。古语说沧海变桑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从大海演变而来,是中国第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何以知道沙漠由大海演变而来呢?因为考古学家在沙漠深处发现了许多海生物化石。

       关于沙漠考古的科学知识很多,不是一次讲座所能包容的,也不是听一次讲座读者就能融会贯通的,所以景先生把他的讲义稿毫不保留地发给大家。请他在百忙之中讲讲沙漠考古,让大家分享他的收获体会,进而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环保意识,这是我们举办讲座的宗旨,也是景爱先生的期望。

(北京考古学会)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