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日期:2020年10月09日    来源:故宫博物院

字号:        

  时 间 :2020.09.01-2020.10.30 地 点 :文华殿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诗文、书画等方面的卓越造诣备受推崇,同时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深受后人敬仰。他的艺术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也令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人典范。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大陆苏轼墨迹最为集中的收藏单位,同时还藏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作品。藏品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在藏品的整体数量和丰富性上具有一定优势。

  本次展览从院藏文物中精选出61件套与苏轼相关的书、画、碑帖类文物作为展览主体,并辅以院藏器物类文物和古籍善本,同时向相关公藏单位商借少量藏品作为必要补充,在保证文物质量的同时兼顾了展品种类的多样性。

  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从苏轼的交游与时代、苏轼的文学创作、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等不同角度,以文物为载体,展现苏轼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及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希望本次展览能够为大家呈现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让我们更加走近这位“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

《行书北客帖》页

  此信札中的上款人“修史承旨侍读”据考证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写此信时蒋之奇约四十岁前后,当时司马光为翰林侍读并主持修撰《资治通鉴》。

  蒋之奇(1031-1104),字颖叔,常州宜兴人。与苏轼既是同年进士,又是至交好友,二人一生诗文唱和不断,与钱勰和王钦臣一起被陆游称作“元祐四友”。

盛制帖页

  此帖是米芾写给友人蔡肇的一封尺牍。署款用“黻”字,可知是其四十一岁之前所作。

  米芾(1051-1107),字元章,祖籍山西太原。北宋著名书画家、鉴藏家。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山水创“米氏云山”。苏米二人有着深厚的友谊,米芾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苏轼的尊敬。

  蔡肇,字天启,润州丹阳人。初事王安石,又从苏轼游,声誉益显。工画山水、人物。

灼艾帖卷

  此帖中的“灼艾”为针灸之意,是欧阳修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及金石学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入京参加贡举,欧阳修作为主考官将其定为第二名,二人自此结为师生关系。

  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

前后赤壁赋卷

  文徵明此卷录苏轼《前后赤壁赋》,格调高雅,法度严谨,工整精致而带有古意,是文氏小楷书的代表之作。

  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藏家,书法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其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便是小楷。

苏轼词轴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元丰五年(1082)。词中描写苏轼夜游赤壁,对月怀古,感慨自己华发早生、壮志难酬,为其豪放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作结字大小错落有致,墨色饱满,圆熟劲健,一气呵成,是雍正帝典型的书法风格。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清朝第五位皇帝,年号雍正。清代满族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学习汉族文化,苏轼的诗文书画都是他们热衷学习的对象。

苏轼诗轴

  此轴所书苏诗为《题西林壁》,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这年苏轼量移汝州团练副使,赴任途中,经过九江,访苏辙,因游庐山。此诗阐述了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有一定的片面性,是苏轼哲理诗代表作之一。

  包世臣(1775-1855),字诚伯,号慎伯,晚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倡导碑学书法。

  第三单元:我书意造本无法

临苏轼书李白仙诗卷

  二诗不见于李白诗集,苏轼在款题中称系友人丹元子姚安世所传,也有后人疑为苏轼自作。苏书原件于民国年间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是与《寒食帖》齐名的苏书杰作。笪重光的此件临作清越雄畅,虽与原作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整体风格气韵相近,是一件遗貌取神的临书佳作。

  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君宣、江上外史。句容 (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书画家、书画理论家。

临苏轼杂帖卷

  董其昌此件临作多中锋用笔,避免了其他书家临仿苏书时为追求形似的偃笔之病,行笔结字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虽然在点画形态上与苏轼风格有所区别,但却保留了苏轼书法中清隽而醇厚的风神气韵,堪称其意临苏书的一件佳作。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藏家、书画理论家。

明拓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册

  《东方画赞碑》立于唐天宝十三年(754),颜真卿中年楷书代表作。此件为明初浓墨拓本。苏轼中年以后行、楷书多学颜,曾评“颜鲁公生平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所作大字楷书如《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均取法此碑。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故又称“颜鲁公”。唐代著名书法家。

  第四部分:人间有味是清欢

竹院品古图页

  画面描绘了三位文士在庭院中一同品鉴古玩字画的场景,其中一人的衣冠状貌与苏轼相近,据此推测其画题或为“东坡品古”。“东坡品古”是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期流行的一种绘画题材,属于东坡逸事的范畴,但并无实指。这一题材的出现反映了古董收藏热在明代的复炽,以及后人对苏轼的崇敬与仰慕之情。

  仇英(? -1552),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人。擅绘人物、山水,工写并佳,尤善临摹,为明代中期吴门地区重要画家。

东坡石铫图册

  此作为清代画家尤荫所作《东坡石铫图》,后附诸家题咏、尺牍及其自作长歌,本次选展尤荫画作及王文治所书苏轼《次韵周穜惠石铫》诗,诗画相得益彰。尤荫曾得到一件刻有“元祐”字样的石铫,他将其形貌与苏轼所作《次韵周穜惠石铫》一诗中的有关描述相互对照,认为是东坡故物。尤荫后将此石铫进献内府,并大量绘制《石铫图》赠送友人,东坡石铫的形象由此传播开来。

  尤荫(1732-1813),字贡夫,一作贡父,号水村,江苏仪征人。工诗善画。

明拓《晚香堂苏帖》苏轼书献蚝帖册

  本帖选自明拓《晚香堂苏帖》。此帖是苏轼于元符二年(1099)在儋州写给幼子苏过的一封信,谈及海南盛产生蚝,可煮可炙,十分美味,并叮嘱切勿外露此消息,以免他人求谪海南,瓜分美味。此篇语言平实、幽默,反映出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转载故宫博物院)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