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学术报告会
在第四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前夕,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于2009年6月2日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请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同志做了《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的学术报告。北京市文物局机关干部、市文物局局属单位专业人员、区县文物管理机构干部、北京地区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使用单位负责人以及北京地区文博单位的志愿者、文物保护协会个人会员代表等约三百人参加了报告会。
单霁翔局长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两大方面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家园,我们没有必要担心现在文物保护数量太多,保留下来的文化资源和我们子孙后代的需求相比,现在保护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目前,全国只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保护的文物还是比较少的。近年来,为了全面掌握全国的文物资源,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十七个部委参加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正在全国展开,四万五千多人员正在对全国地上、地下、水下的文物进行普查,至今新发现文物26万处,普查结束时,全国文物可以达到66万多处。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加速发展、城乡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文物保护进入了关键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单霁翔局长从全局的、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在这个发展阶段要做到八个避免:1、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2、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3、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4、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5、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6、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7、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8、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他指出:城市文化是构建和谐城市的基础、文化竞争力决定了城市竞争力、城市文化创新将引领城市发展的方向。他强调今后应当注重把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把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到广大民众。
在阐述“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时,单霁翔局长指出: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表明了我国开始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性转型。首先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逐渐得到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不再只是各级政府和文化工作者的专利,此事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广大民众的支持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次是文化遗产保护外延从五个方面得到扩展:1、在文化遗产保护要素方面,从重视单一文化要素的保护向同时重视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方向发展;2、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类型方面,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3、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空间尺度方面从重视文化遗产“点”“面”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4、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尺度方面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的保护方向发展;5、文化遗产的保护性质方面,从重视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在历时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单霁翔局长既有高度的理论概括,又有详实的事实依据;既有丰富的影像资料,又有风趣活泼讲述形式,与会者通过听讲,开拓了眼界,创新了思路。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同志主持了报告会,他对单霁翔局长的演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号召全体文博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创新思路,提高工作水平,把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