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考古发掘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西王佐村。为配合该村住宅工程建设,做好工程区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11-12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始对此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
此次发掘根据古代墓葬和窑址的分布情况将发掘区分为三个小区,编号为Ⅰ―Ⅲ区。共清理汉、唐、明、清等各时期墓葬81座,窑址8座。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金器、银器,铜器、玉器、石器等。
汉代墓葬36座,分为竖穴土坑墓和砖室墓两大类, 其中竖穴土坑墓11座,砖室墓25座,均为南北向。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依墓葬形制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和多室墓。双室墓分为前室、后室;多室墓分为前室、后室、耳室等。部分墓葬现存有券顶。葬具和人骨保存较差,大部分已不存。墓葬出土的器物以陶器为主,器类有陶罐、壶、仓、盆、盒、灶、奁、灯、井、房、耳杯、俑等;铜器有铜镜、铜饰和铜钱。
唐代墓葬仅发现1座,近“甲”字形,南北向。墓内未发现人骨架和随葬品。
明清时期墓葬现已清理44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大部分为东西向,南北向较少,葬具为木棺。有1墓1棺、1墓2棺、1墓3棺三种形制。随葬器物有陶罐、瓷罐、瓷碗、金手镯、金耳环、银簪、银耳环、铜簪、铜饰、铜钱、玉镯、玉指环、料饰等。
窑址8座,平面近椭圆形,南北向或东西向。由操作坑、火门、火膛、窑床、窑室、烟道等部分组成。部分窑内留有红烧土、青结块及乱砖块等物,底部出有绳纹残砖。根据窑的形制结构及窑室内包含物,窑址年代初步推断为汉代、汉至唐代、明清三个时期。
王佐发掘区是北京地区近年汉代墓葬(尤其是西汉墓葬)发掘较多的一次,是不啻于一次较为重要的发现。从已经清理的墓葬和窑址来看,时间跨度大,内涵较为丰富,为链接该地区的古代历史提代了新的资料。墓葬中丰富的出土文物,将对完善该地区的文化编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代墓葬的形制、古人的埋葬习俗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