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西什库教堂主教府修缮工程竣工

日期:2010年10月29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西什库教堂主教府修缮工程经过建设、施工、设计等各方面二年多的共同努力,今天竣工。体现了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标志着北京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古老完整的教堂恢复了历史的风貌。

       

        西什库天主教堂,也称北堂,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北京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1703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目前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最早建在北京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的中海西畔,因其地名叫蚕池口,所以北堂最初也称蚕池口教堂,建于1703年。1887年因中南海扩建,将其拆除,后来清政府拨银四十五万两,于西安门内西什库易地而建。除了主体建筑,西什库教堂还有面积很大的附属建筑群,包括图书馆、后花园、印刷厂、孤儿院、医院以及光华女子中学、若瑟修女院和天主教华北教区主教府。

       

        1958年以后,主教府为北京第三十九中学使用,由于历史原因,在使用中院落内添加了部分临建设施,而且还将多数主体建筑的门窗进行了更换,致使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及文物环境受到损害。同时,文物建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坏,木结构变形、开裂、构件残损,砖石质构件风化、残损。

       

        主教府位处历史文化保护区,其建筑不是一次营造的结果,而是反映了西什库教堂(北堂)主教府的多次历史变迁。因此,西什库教堂(北堂)主教府的历史价值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历史延续性的双重特点,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见证。

       

        主教府始建于1887年,与当初迁建到西安门内西什库的北堂同期建设,为教堂的一个附属建筑群,占地约2万多平方米,是一座庭院幽静、古树参天,以中国传统四合院为主要建筑格局,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落。立面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各进院均由正房、东西厢房组成,北房均为周围廊四坡顶筒瓦屋面,东西厢房为前廊两坡合瓦屋面。北京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主教府的文物保护工作。2003年搬迁了三十九中学,实现了文物的腾退。主教府修缮工程方案于2007年12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08年6月30日动工,由北京市政府拨款近3000万元,历时二年,于2010年9月30日竣工。

       

        作为落实宗教房产政策的一项重要成果,本工程是北京市政府宗教文物修缮工程十件实事中最重要、最大的一项工程,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得到了市委统战部、北京市宗教局、北京市文物局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2010年市政府将本工程完工作为本年度为民办实事文物修缮项目之一。

       

        主教府修缮工程由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承建,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北京方亭监理公司监理,北京大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

       

        主教府修缮工程根据1887年历史照片及有关材料恢复其原有面貌后,本工程施工范围主要包括第一、二、三、四进院、图书馆、东西两侧附属工程、二进院小品、东侧大门、西门复建、小教堂等殿院的修缮,涉及建筑面积6556.75㎡。另各进院正房及厢房屋面恢复的女儿墙及三、四进院正房明间恢复的欧式教堂风格的门楼是本次修缮工程中恢复主教府历史原貌的重点。

       

        修缮后的主教府将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北京市天主教“两会”的办公、生活用房,并且部分建筑院落将对外开放,使之成为公众教育基地和天主教文化基地,充分体现它在教会事业中的工作地位和作用,促进爱国爱教事业的开展。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