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高山景行 京都守护神----悼念侯仁之老先生

日期:2013年10月25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10月22日下午,阴霾天空洒下濛濛细雨,给秋色渐深的京城平添几分寒意;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的,这一天,侯仁之侯老走了……

  一个可敬的老人,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和奋斗,终于要歇一歇了。他生命时钟停在了2013年。这一年,他天享102岁,这一年,正值他倾注半世研究心血无比热爱的北京城建都860周年。

  侯老生命中最后几年曾多次报危,但每次,生命顽强的老人都挺过来了,给热爱、关心他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欢欣。但这一次他不再挺了,他似乎要用烛光燃尽的生命之觞,在这有意义的特殊时刻,为他热爱的北京做最后一次的呼吁、呐喊:关注古都,关注名城保护,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

  侯老是学术大家,是有国际影响的地理学家,我们可以一串辉煌的学术成就来铺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这是设立于1946年的国际地理学界权威奖项,侯老是获此殊荣的第六人。2011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授予“2011年度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以表彰他在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侯老是学者,一生著作等身,研究不倦。他曾担任过多种社会职务。如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理学会联合会(IGU)及科学历史与哲学国际协会常任委员,全国政协三届至七届委员,北京人大一届至五届代表,兼任燕京研究院院长等等。但侯老生前担任过一个职务确不太为人熟知,这个职务一直伴他去世,就是北京市文物古迹委员会主任委员。众所周知,侯老是研究历史地理的,何以会与文物保护发生关系呢?了解侯老的人都会知道,他担任这个职务,实在是实至名归,深孚众望的,因为侯老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北京的名城保护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是“中国申遗”第一人。中国加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侯老功不可没。1984年,侯老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时,在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时,了解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他以学者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尽管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很落后,文物和遗产保护尚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保护文物、保护遗址,维护历史的连续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这个公约刻不容缓。于是,侯老回国后联合罗哲文、郑孝燮、阳含熙等几位老先生给全国政协写提案,提出中国要尽快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从此,中国才开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遗产项目的申报。

  侯老不仅呼吁,还身体力行积极推动中国遗产保护的发展。

  1984年,为了推动长城的保护,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社会赞助活动中,侯老不仅以夫妻名义捐款赞助,而且争取了许多专家学者大力支持,形成国家重视、学者支持、社会关注、群众响应的氛围。现在长城早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段长城保护取得的成绩与侯老的关注与大力推动是分不开的。

  白浮泉是大运河的水源地。侯老听说白浮泉遗址正在整治,喜出望外,特地撰写了《白浮泉遗址整治记》,为今天大运河申遗工作打下基础,为运河遗址的完整保护倾注心血。

  如今,中国的遗产申报与遗产保护成绩斐然,这其中就有侯老的开拓之功!

  侯老对北京名城保护工作也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对深爱的北京城,他将自己的历史地理研究与北京城市建设紧密联系,提出了许多深刻、卓识的见解。侯老认为研究一个城市就要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起源、城市选择的地理条件及社会因素,进而了解不同时期城市职能的发展、城市形态特点以及供水、排水和交通条件。以此为基点,侯老进一步开展对北京的历史地理的专题研究,从而开拓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

  在一系列如《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北京旧城平面设计的改造》、《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等著述里,侯老以自己的独特学术视角,深厚的历史地理学理论揭示了北京城的环境特点、作为帝都的起源、发展以及鼎盛的地理原因。侯老的这些研究也直接影响了北京市的城市建设。

  在北京城市建设中,侯老十分注重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北京的名城保护、文物保护提出了前瞻性建议。在北京西客站建设中,侯老多次呼吁要对这个地区进行考古勘探,指出“此区域涉及北京建城、建都的文物古迹很多,如蓟城、蓟丘,城外四坛(天、地、日、月)一个都不知道位置,此地可能涉及月坛”,并不顾八旬高龄、身体虚弱,多次到现场进行调研。最终在他的呼吁和指导下,取得了金中都建都的珍贵实物材料。

  侯老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实践,使我们了解北京都城的由来,使我们成为名城保护的明白人。考证莲花池的水域位置和面积,确认莲花池是北京城的“生命之源”;发现废弃的引水工程的遗迹,通过鱼藻池的定位分析,准确勾勒出金中都的位置;卢沟桥及宛平城对于金中都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侯老告诉我们的。

  1992年,为推进北京文物保护的发展,市政府聘请各方面专家成立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当时真是群贤毕至,有侯仁之、罗哲文、吴良镛、张开济,张鎛、郑孝燮、李准、赵冬日、单士元等。当会议进行到选举主任委员议程时,一位老先生提议道“不用选了,就请侯老当吧”,与会老专家纷纷响应。侯老用他特有的洪亮声音推辞:“我才疏学浅,不能胜任,谢谢,谢谢大家。还是选能胜任的同志吧,比如吴老(吴良镛)。”吴老连忙摆手,“不行,不行。不是我推辞,还是您最胜任。”这时,罗老的一句话让大家颔首称是:“侯老,您不要推了,我们只是研究一个个建筑,您是研究北京城的,研究北京城历史的!”在大家的一致推举下,侯老同意了:“我比大家年长几岁,这副担子我挑了。这副担子很重啊,大家一起帮我挑!”

  应该说,历史地理学是冷僻学科,侯老也是低调踏实的学者,不显于公众关注的视野内。但在这些正直、学识渊博的老先生心中,他们十分清楚侯老对北京城的贡献,侯老学术研究对北京城的意义,十分敬重侯老的学识、人品,这才有成立大会上众人推选的一幕。

  还有一件事要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侯老为做好北京城墙的保护,将他在国外留学时从伦敦以重金购买的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先生所著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拿出来,委托人翻译出版,公之于众。并为此书作序,“我们的首都也有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城墙与城市,同样是工事宏伟的古建筑,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虽然现在北京城墙绝大部分已经拆毁,但这本书的图文、照片为我们提供了北京城门、城墙最为翔实的记录,为北京城墙的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在,这位北京城的守护者走了。留下他对北京城的卓识远见和无比热爱,也留下了对后进的殷殷期待和沉甸甸的责任!

  侯老,您放心,我们将以个体的微薄之力汇聚成群体绵绵不尽的力量,做好我们古老北京城的守卫者!

  侯老,走好!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