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北京市文物局2023年工作总结

日期:2024年01月04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2023年,北京市文物局持续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年度重点任务落地落实,首都文博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效新进步。

  一、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提质增效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党员干部以理论武装凝心铸魂。精心制定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持续加强调查研究破题攻坚。梳理整改整治问题清单、典型案例和民生实事清单,坚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一体推进。“北京机关党建”公众号、《宣传系统快报》《北京工作》等对有关做法予以刊登。持续加强“五强”党支部建设,在文物防汛救灾工作中,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彰显。

  二、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完成北京中轴线管理中心、档案中心、监测中心建设,布设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展,完成界桩、标识牌设施安装。参加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成功主办“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主题边会。举办国际古迹遗址日中国主场活动,发布《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文化音乐竞演真人秀《最美中轴线》第二季、第三季引发热烈反响。2023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引导大中小学生探知中轴线,其中“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入选国家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印发《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管理办法(试行)》。开发中轴线微展厅等“数字中轴”项目。

  三、“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

  加强博物馆之城顶层设计,《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年—2035年)》待审定后印发。增加文化供给,全年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组织我市博物馆围绕传统节日及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和举办特色展览及文化活动,全市博物馆累计推出约700场展览活动。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博物馆活动月,“博物馆‘百千万’惠民活动”“博物馆延时开放月”等活动,受到广大市民欢迎。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挂牌北京首家以“数字藏品”为展示内容的“类博物馆”,正式上线运行“北京博物馆云”微信小程序,发布以博物馆和文物为主题的元宇宙“文博”跑酷平台。提升博物馆传播水平,持续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展“北京之声·博物馆”博物馆语音导览项目,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我爱博物馆》周播音频节目;与北京卫视联合推出文博探秘类文化互动真人秀《博物馆之城》(第二季)。

  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平台本年度共新增文博文创设计作品4500余件(套),颁发数字版权登记证书1900余件,多家文博单位通过平台与优质文创企业开展运营对接和授权合作。发布《联合推动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倡议书》,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博物馆文创开发工作。主办2023服贸会文博文创展区活动,北京地区40余家博物馆及文创企业携近2000件文创新品精品集中展售。举办2023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四大主题赛道累计征集参赛作品超1.9万件(套)。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精品展示中心正式开放,汇聚近百家文博单位上千件文创精品,打造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会客厅”。

  四、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带建设厚植新优势

  1.做好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文物古迹保护传承利用,推进路县故城城址遗迹考古发掘和琉球国人墓地考古工作。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完成基本建设和布展,于12月27日向社会开放;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成二次结构、机电安装主管线施工,内外装修按照节点计划有序推进。推进颐和园养云轩院、大运河张家湾遗址及通运桥等文物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合并举办2023年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与“京杭对话”活动。2.推进长城文化带建设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年度任务,重点实施了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箭扣长城修缮、北京长城文化节等3项国家级标志性项目,以及“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等7项市级标志性项目。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完成项目立项,实现土护降开工。推进年度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实施箭扣长城、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开展平谷、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五区早期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织北京长城保护员培训班和明代砖石质长城保护培训班。举办2023北京长城文化节,推出“万里长城 九关联动”活动,促进长城沿线八省市交流合作。3.持续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组各项重点任务,举办2023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京西山水嘉年华、西山民俗文化节、第四届永定河文化论坛暨新国门文化论坛等多项重点活动顺利开展。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西山永定河博物馆新建工程完成项目建议书代可研初稿。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顺利开园,首钢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项目入选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五、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展现新风貌

  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评估验收,创建任务全部完成,获得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开展海淀区全域文物资源调查与现状评估;首批28名专职文物安全巡查员正式上岗;文物智能巡查系统建设推进顺利。三山五园艺术中心整体建设项目收尾;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城市更新项目(一期)竣工并免费开放;签署《上义师范学校黑山扈校区旧址(圣若瑟楼)保护利用军地合作备忘录》。开展“‘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古都行”之“三山五园体验行”项目,与8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并举办年度活动。启动北京市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编制并发布《北京市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方案》《北京市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各区文物行政部门召开创建工作宣贯会。

  六、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形成新动能

  积极培育文物经营市场主体,继续推行线上文物拍卖会文物标的审核告知承诺制,共审批3600余场文物拍卖会、22万余件(套)文物拍卖标的,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创新指定首都博物馆等4家单位作为我市常态化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公益鉴定活动50余场,数十位资深专家为1800余名市民的3000余件藏品提供鉴定服务。举办“科技赋能文物艺术品交易”“民间文物艺术品收藏前景展望”两场大型行业研讨会,持续发出北京声音。举办2023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10项重点活动吸引观众流量突破300万人次。举办“2023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惠民活动,报名参与拍卖活动近百场、标的1.7万件(套),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13万人次。推动全国首创政策“一次性办理文物临时进境及复出境手续”有序开展,稳步推进“两区”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建设任务。

  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得到新提升

  组织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正式对社会开放,颐和园景福阁修缮工程竣工,“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线贯通;蒙藏学校旧址对社会开放,参观人数屡创新高,成为继北京大学红楼后又一例央地协同保护利用文物的典范。组织开展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完成北京市域红色标语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检查和2018年至2022年北京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情况数据统计填报、北京市重点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提升工程;开展全市抗战文物征集、认定、管理等;完成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活动申报,“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展示工程”入围终评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与山西省长治市开展革命文物调研交流工作并签署对口合作项目框架协议,深化完善《晋察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冀热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文本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核,推进建立晋察冀、冀热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联盟;天安门、双清别墅、卢沟桥(宛平城)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并履行报审程序。组织开展灾后革命文物灾损摸排,编制规划专篇,推进受灾革命文物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并推进实施。

  八、考古和大遗址保护工作凸显新成就

  新宫遗址、金中都光源里遗址列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开展第一批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立项评定工作。对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实施专项考古调查研究,完成延庆长城60-64号敌台及59-64号敌台间边墙保护修缮项目的相关考古发掘工作。持续推进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建设工程。出版《北京中轴线考古发掘报告(2021—2023)》。举办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活动,圆明园考古工地开放日、金中都、新宫遗址、长城考古新发现等宣传报道引发公众热议。

  九、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取得新突破

  加强文博行业数字化建设,《北京市“智慧文博”总体规划(2023年—2025年)》和顶层设计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发布《北京市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试行)》;与北京产权交易所联合启动上线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务平台;推进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内开展经营性活动政策研究;编制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手册。举办以“古都新生活 文物活起来”为主题的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系列活动;承办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召开京津冀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协调会;召开全市文物工作座谈会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推进会。全面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完成北京7处世界文化遗产2022年度监测报告审核上报工作;举办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盟成立大会暨成员代表大会;初步完成北京7处世界文化遗产视觉传播形象建设指南,持续打造“世界遗产在北京”品牌。

  十、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夯实

  完成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增补及4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公布;第十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公布;推进第十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推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信息复核;启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准备工作,组织完成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信息更新,指导各区开展区级及以下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信息更新完善,编制北京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方案;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北京市卷》编纂工作。紧抓文物保护工程质量,印发并组织实施《北京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修复技能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组织北京市优秀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评选活动,树立北京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行业标杆;顺利举办北京市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业务培训暨革命文物工作培训班。

  十一、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获得新提升

  依法依规开展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市文物局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的审批事项全部实现委托受理和授权审批,所有审批事项及办理流程均可实现五级全程网办。继续开展考古勘探市级赋权,原则同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继续承接“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市级职权,亦庄新城考古勘探市级赋权再试点两年;指导海淀区编制《推进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方案》,为形成市区考古协同机制、探索承接市级文物赋权奠定基础。建立健全接诉即办“两项机制”和“三项举措”,完成《北京“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十二、科研与人才工作夯实发展新地基

  提升科研水平,推荐申报2项国家文物局行业标准,发布3项地方标准;开展8项地方标准实施情况评估、复审工作;正式挂牌“北京木结构古建筑保护科研与实验基地”。市文物局及5家局属单位被表彰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2家局属单位被北京市科协评为首批科技教育体验基地。联合举办“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素质提升——2023年北京地区博物馆行业人才培训班”,举办“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题研讨班”和线上“讲解员专项人才提升班”,有力促进博物馆馆长及高级管理人员和讲解员学员的业务素质提升,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人才力量和智力支撑。

  十三、文物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

  守好文物安全底线,紧紧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和文物安全两个方面一体推进。迅速响应开展文物灾后抢险恢复。组织开展文物灾后调查评估,建立严重受灾区域文物和博物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库。全面落实我市“安全生产深化年”各项工作任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组织召开全市文物建筑和博物馆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推进会,指导各区结合实际扎实开展自查自纠,推广使用“企安安”,建立完善隐患台账,督促整改落实。对文博单位、考古、施工工地和动火作业、燃气设施等重点领域、部位重点检查督查,做到“十必查”“五个不放过”。出台宣贯《古建筑安全防范技术规范》,组织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展消防应急灭火演练,代表文博系统参加了市第三届应急演练竞赛。

  十四、提升全媒体时代宣传水平

  联合召开“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场。与新京报社共同推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主题报道。围绕北京建都870周年、首届北京博物馆活动月、文博会等主题组织新闻通气会4次,邀请央级、市级多家媒体沟通交流;在新媒体端推出多个专栏,其中《文物守护在行动》系列短视频荣获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精品项目,《你不知道的长城考古故事》系列短视频荣获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入围项目。与市政府新闻办合作推出8场“春季带您去看展”新媒体直播活动;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策划大型融媒体节目《文物里的北京》;与光明网共同推出“寻城之旅”“水韵之旅”两次系列直播。积极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报道,央视总台北京站推出“‘博’览京城”系列直播,带领公众打卡“辉煌中轴”等精美展览;北京广播电视台《首都晚间报道》《这里是北京》《数说北京》栏目以及北京交通广播、北京城市广播等纷纷推出国际博物馆日专题节目,呈现出全平台立体化的传播效果。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