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集 养心殿中的匠心传承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林德祺,为您介绍院内非常重要的古代建筑研究性保护项目的一系列新成果。
故宫博物院里的养心殿,坐落于故宫内廷西路,建筑布局精致紧凑,空间灵活多变,是清代八位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读书学习、居住休息的场所。
独特的政治意义加上丰富的功能,使它成为紫禁城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养心殿的整体建筑可以被看作是一件特殊的藏品,见证了悠长的岁月变迁。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区域的历史建筑,自2015年起,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新世纪之初,党和国家就对故宫的古建修缮工作有着重大决策,批准开展“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这是近百年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古建修缮,也被誉为“百年大修”。
为此,故宫博物院不仅聘请了相关方面的资深专家组成“故宫修缮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还组建了“故宫修缮工程技术质量顾问组”,为维修工程的技术问题建言献策。
国务院更是委托国家文物局审批了由故宫博物院组织制定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确定了“整体维修”的具体任务,明确了故宫维修所遵循的原则和所使用的技术。
按照《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故宫修缮工程共持续18年,国家每年投入约1亿元人民币的修缮资金。
此次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即属于大修工程的第三期。期间很多以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浮出水面,展现了古代工匠在过往的建造过程中运用的智慧与匠心。
养心殿外景 故宫博物院供图
养心殿的正殿前有个外接出来的小房子叫做“抱厦”,抱厦与正殿屋顶的连接处有一块没有覆盖瓦片的白色区域,这个区域叫做“天沟”,它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屋顶易积水的问题。
天沟中间高、两端低,中间宽、两边窄,就像枣核一样。天沟下有两根柱子,是专门用于排水的立柱。得益于这次大修,终于有条件对这两根排水立柱进行“解剖”,发现柱子内部金属管的材质是锡铅合金,这种合金防水防潮,耐大气侵蚀,是非常适合制作排水立柱的材料。
养心殿东暖阁的南墙上安装有整片的大玻璃窗,这样的玻璃窗被称为“明窗”,清代每年元旦辞旧迎新之际,皇帝会在明窗前书写开年吉语,被称为“明窗开笔”。到了清代末期,东暖阁成为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场所。
尽管养心殿南侧装有窗户,但是因为建筑进深较大,殿内还有落地花罩的阻隔,为了让室内更加明亮,养心殿的北墙上还开有两面用于采光的窗户,不过这两面窗户距离地面高度较低,又采用了较为娇贵怕雨的楠木窗框,为了防止雨天潲雨,窗户上便修有精致的雨棚。
养心殿雨棚模型 故宫博物院供图
雨棚采用了非常特别的材质,使得它在防雨的同时还兼具透光性。之前人们认为这种独特的、泛有特殊光泽的材料是云母片,但在这次大修的过程中,工程师们经过细致的辨认与分析,发现原来这里使用的透光材料居然是来自大海的贝壳,它叫做“海月”。
海月的形象和月亮很像,外形接近正圆形,生活在浅海的海底或滩涂中,拥有两片半透明的壳,其中有一片较为突起的壳朝向上方,一片较为平滑的壳朝向下方。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年间画家聂璜绘制的《海错图》中,也翔实记录了海月的形态。
聪明的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海月壳轻薄透光的特质,同时海月还有一定的韧性,古代匠人将海月贝壳拿来糊窗户或者经过精细修剪打磨制成雨棚瓦片,这样可以透光的瓦片有一个专用的名字——“明瓦”,养心殿的雨棚都采用了上千枚明瓦。可以想象,这类由海月制成的瓦片在阳光下是多么的光彩夺目。
养心殿雨棚模型上的“明瓦” 故宫博物院供图
岁月如梭,养心殿落成距今已四百余年,曾经的深宫禁苑变成了今天的博物馆,昔日恢弘精妙的殿宇如今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重要部分,接受人们的参观与探究。
因此本次养心殿的大修,特别强调了对研究性保护修复方法与策略的探索。而在这一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工作人员不但发现了明瓦是用海月制成的,还别具匠心地将它们一一编号,记录详细位置,以便在维修完成后恢复原位。
此外,为了保证修旧如旧,工程师们采用古代的方法熬制灰油,烧制瓦片,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的建筑材料,一些破损的构件也物尽其用,用来修补其他构件。使昔日的养心殿最大程度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
更有甚者,为了确保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施工团队的专业性,故宫博物院改变了原有的古建修缮模式,开设官式建筑修缮技法培训基地,将故宫老一辈匠人的技术传授给新一代工匠,将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足以见得党对于我国文物与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相信养心殿这座古老的殿宇,会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下,通过故宫人精心细致的修缮,重获新生!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