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第七十集 黄河古象重现旧时风貌,守护化石尽显爱国情深

日期:2022年12月19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赵妍,为您介绍一件馆内珍藏的文物。

  北京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高大的古象化石。它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然而,它的发现十分偶然,它的挖掘和运输更是历尽艰难。今天的《藏品有话说》为大家讲述北京自然博物馆黄河古象的故事。

  

  北京自然博物馆里收藏的古象化石,身高四米,体长八米,一对长牙如两柄宝剑一般,有三米长,就连最末端的脚趾都完好无缺。它就是名噪一时、享誉中外、有着显赫身世的黄河象。

  这具古象化石的发现十分偶然。1973年,甘肃省合水县正在马莲河畔修建水电站。一天,工人们挖砂时带出了一块白色的东西,再看崖壁上,逐渐显露出两根长长的圆柱,有人猜测:“这是龙骨!”

  水电站工程队的总指挥姜登盼听闻消息,迅速赶往现场。年过五旬的姜登盼,曾于1938年参加陕甘边区游击队,是一名老革命。他思想觉悟很高,知道脚下的土地乃国之疆土,挖掘出来的“龙骨”也属于国家财产,理应上交,归国家所有。所以他果断下令:不许乱动乱挖!

  在他的安排下,工人将挖掘现场保护起来,第一时间避免了化石的损坏和流失。随后,他便向相关部门汇报。由于那时工地上没有电话、电报等通讯设施,他就派人拿着一节“龙骨”,到合水县文化馆报告。

  负责文物工作的许俊臣见到“龙骨”后不敢耽误,骑行十公里来到水电站工地。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他认出这是大型脊椎动物的化石,于是立即汇报到了县里、省里……于是,省里的专家赶往现场进行勘查。经甘肃省博物馆谢骏义和兰州大学地质教师谷祖刚勘查,认为这里很可能埋藏着一头古象!

  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4月5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庆阳地区文化馆以及合水县文化馆联合组建了发掘队,展开了历时43天的挖掘工作。

  古生物的挖掘是一项专业的工作,需要充分的经验、技术、智慧、耐心才能保证化石安全出土。锤子、铁锹、撬棍、剔针,也都需要区分不同位置和情况来使用,一个不经意就会导致化石断裂,而关键信息的破坏也将阻碍后续对它的研究。

  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对当时的挖掘队而言可谓是空前的挑战,特别是象的头骨内部,有一些脆弱的蜂窝状结构,很容易破碎。为此,挖掘队用灌胶和裹石膏的方法先对化石进行加固,再去除围岩,这才保证了化石的安全。

  随着专业人员紧锣密鼓的挖掘,头骨、脊椎、肋骨、腿骨都从砂石之中剥离出来。看着这庞大的远古生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见天日,所有人都难掩内心的震撼与激动之情。

  然而,这远远不是工程的尾声。挖掘出来的化石需要运到北京研究和装架。工作人员继续作业,将这只古象的化石分装进十二只大箱子,再灌入石膏避免运输中的磕碰。

  可这样一来,每个箱子就有三吨重,运输又成了难题。发掘地点没有通路,要怎么把这些几吨重的箱子搬上车呢?此时,古象出土的事情已经传入合水县的千家万户,他们决心要将这国家的宝藏送到北京去。

  数百名群众齐心协力,仅三天便修成了五百米的简易道路。“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顺利开进,将化石成功拖上公路。接着,长庆油田又提供了两辆高载重卡车,带着十二箱化石前往西安西站。就这样,一批批群众众志成城,一次次传递小心翼翼,这只来自黄河的古象终于成功搭乘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化石抵京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三十多位专家对古象进行了修复和装架,这只数百万年前的黄河古象又重新站立起来。

  

  黄河剑齿象化石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藏

  根据研究,它是一种古老的剑齿象,因在黄河支流一带发现,被命名为黄河剑齿象。如此完好的大型脊椎动物化石面世,引起了世界轰动。它作为二十世纪古生物学的重大发现,不仅为长鼻类生物的演化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也为研究甘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变迁提供了依据。

  从发现上报到挖掘搬运、再到修复研究,数不清有多少人参与了黄河象的复原工作。虽然他们大多数人没能留下姓名,但正是这其中每一个“中国人”将“守”国之珍宝的心团在一处,将“护”国之珍宝的力使在一处,才让这只中国出土的黄河古象走向世界,为我国在古生物挖掘、研究的技术方面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博物馆占地面积1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0余平方米。馆藏标本三十余万件,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博物馆于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