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第六十三集 “一张成绩单”背后的故事

日期:2022年10月31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中国消防博物馆的赵博,为您介绍一件馆内珍藏的文物。

  在中国消防博物馆的一面展墙上,展示有课堂笔记、成绩单和毕业证书。这些是谁的学习见证?他们刻苦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今天的《藏品有话说》,为大家带来中国消防博物馆一张成绩单背后的故事。

  

  消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但要构建起完善的国家消防体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面对全国严峻的消防形势,中央政府着眼全局,于1955年在公安部增设消防局,全面系统指导我国消防工作。但当时的消防系统人才极度缺乏,于是,1957年我国选派了25名年轻军官远赴苏联,于列宁格勒消防技术专科学校留学,专攻消防,系统学习防、灭火技术等业务。

  两年的时间里,25位中国学员起早贪黑、如饥似渴地吸取着消防知识。学员们来到苏联,远离家乡,有时难免思念亲人,特别是节假日,思乡之情倍增。但是他们深知到苏联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唯有静心学习,才能不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和期望。不用规定,大家好像都有种默契:当天课程当天消化,不完成任务决不睡觉。

  校长、系主任和任课老师们经常称赞中国学员不仅学习认真、刻苦努力,纪律作风也是最好的,这也让他们先前的担心一扫而光。

  

  学员们在上企业防火课

  中国消防博物馆馆藏照片

  在列宁格勒消防技术专科学校学习中,有一项实践课程,就是要参加当地消防中队的执勤,中国学员们轮流参加第38消防队执勤,从战斗员做起,之后担任班长、执勤队长等职务。

  在执勤期间,每逢出警,他们便同苏联消防员共赴火场,参加灭火战斗。学员们把执勤称为“火的洗礼”。中国学员在灭火战斗中表现出的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被作为典型在全校宣传。

  身在异国他乡,学员们却心系祖国建设。两年里,他们定时收听中国广播,从未间断。每当收音机里传出《东方红》的乐曲,大家都十分激动,期盼听到令人鼓舞和兴奋的消息。

  当时,国内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同学们不能亲身为祖国建设出力流汗,却也不肯袖手旁观。大家主动要求取消国内工资,并将每月600卢布津贴减去200卢布,还自觉将平时节省下来的津贴集中起来,请中国大使馆转交组织,以表达留苏学员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点心意。

  

  留苏学员的课堂笔记、成绩单和毕业证书

  中国消防博物馆馆藏照片

  1959年9月19日,中国留苏学员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归国后,他们成为新中国消防事业的中流砥柱,在自己的岗位上,运用所学知识编写了《中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防排烟系统》《防火检查手册》《中国火灾大典》《中国消防简史》等消防行业规范和专业著作,在防火、灭火、消防宣传教育各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新中国消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苏联刻苦学习时留下的课堂笔记、成绩单和毕业证书,也被中国消防博物馆收藏。

  

  1959年留苏毕业照

  中国消防博物馆馆藏照片

  现如今,我国消防救援事业对比建国初期的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对标主力军国家队职能定位,立足“全灾种”“大应急”实战需求,已完成了新时代综合消防救援力量体系的构建。中国消防人亦将无惧洗礼,砥砺前行!

  中国消防博物馆

  

  中国消防博物馆由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筹建和管理,是一座集消防历史文化展陈、火灾警示教育、防火防灾科普和体验互动于一体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也是消防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主题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消防安全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