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集 特殊环境下的电影往事——吴印咸与《延安与八路军》相册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中国电影博物馆的丁萌,为您介绍一件馆内珍藏的相册。
您知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拍摄的第一部人民电影叫什么名字吗?您知道这部电影在饱经战火摧残后留下了哪些珍贵的影像吗?中国电影博物馆的第八展厅,有一本相册向我们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电影往事。
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拍摄于1938年至1940年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拍摄的第一部人民电影。影片从各个方面记录了党在延安时期的各种活动和八路军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的情形。
遗憾的是,影片的主要素材不幸在送往苏联进行后期制作期间因战乱遗失。然而,延安电影团负责人、摄影师吴印咸用在影片《延安与八路军》拍摄期间收集的花絮照片制作而成的相册,有幸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本珍贵的相册现在就保存于中国电影博物馆。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为了记录下珍贵的历史资料,延安成立了延安电影团,主要工作人员有袁牧之、吴印咸等9人。电影团成立后,马上着手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就是《延安与八路军》,这部影片由袁牧之执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等人拍摄。
影片反映了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青年冲破险阻奔赴延安,延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八路军的战斗生活、抵达延安的青年学习及开赴各地工作的情景等内容。
1938年10月1日,影片在黄帝陵开拍了第一组镜头,这一组镜头饱含深义: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在民族危亡之秋,祭奠祖先、弘扬历史,体现了万众一心、保卫家国、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此后,摄制组为了更好地深入广大解放区,决定分两组开展工作:一组由吴印咸带队到平西,另一组由徐肖冰带队去晋东南司令部,两队人马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于1940年初完成整部影片的拍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延安没有制作设备,1940年3月,党中央派袁牧之和冼星海带着影片素材到苏联进行后期制作。不料苏德战争爆发,影片资料在战乱中遗失,尽管先后两次赴苏联寻找,也只陆续找到一些影片片段。
虽然影片的大部分原始资料已经丢失,但吴印咸当时制作的《延安与八路军》图片资料册得以存留。吴印咸去世后,相册辗转回到其女儿吴筑清手上。中国电影博物馆建馆时,吴筑清将这本珍贵的相册无私捐给了中国电影博物馆。
《延安与八路军》相册 中国电影博物馆藏
研究发现,《延安与八路军》相册中的照片是由电影团全体成员共同拍摄完成的,其中不乏徐肖冰等早期成员的作品。吴印咸将这些照片进行汇总、梳理、编排,精心装入从上海带到延安的相册中,并题写封面题词“延安与八路军”。相册的编排颇费心思,其中收录了包括影片拍摄、采访、创作过程中的照片素材共计404张。
吴印咸将照片划分为41个主题,整体思路与袁牧之导演拟定的电影拍摄大纲紧密契合,内容涵盖了八路军在延安的练兵、战斗、生产、生活建设、军民关系、军事工业等各个方面,是较全面反映该片信息且完整存世的珍贵史料。可以说,这本相册就是影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平面版本。
吴印咸和电影团的成员们肩负着开拓党的电影事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服务的使命,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秉持“一切为抗战服务”的理念,深入部队,深入群众,通过影像及图片报道,为中国民众及时提供战事信息、战争动态,宣传我军战绩,痛斥日军残暴罪行,唤醒国民的家国意识。
《延安与八路军》这部史诗般的相册,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珍贵的历史资料。它忠实地纪录了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生气勃勃的面貌和八路军的战斗生活,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战的丰功伟绩,形象地表现了“天下人心归延安”的主题思想。如今,我们翻开这部珍贵的相册,仍旧能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火一般的革命热情。
中国电影博物馆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研究交流的艺术殿堂,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电影文化活动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体验基地。
中国电影博物馆占地52亩,建筑面积近3.8万平方米,于2005年12月29日落成,2007年2月1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博物馆设有21个展厅和对外公共活动及展示区域,展览展示总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一层现为“光影映初心 奋斗新征程”主题展览,充分展示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二层至四层为“百年历程 世纪辉煌”展览,展示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电影的发展和广大电影工作者的重要艺术成就,揭示了电影制作的奥秘。馆内还设有6个影厅,其中包括一个巨幕厅,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