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第二十九集 砥砺向前,愚公移山

日期:2022年02月28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听众朋友您好。我是徐悲鸿纪念馆的马骏宁,今天由我为您介绍一件我馆的珍藏文物。

  徐悲鸿纪念馆珍藏着一幅名为《愚公移山》的油画作品。您知道这幅作品创作于何时何地,又是为何创作了它呢?今天的《藏品有话说》,将为大家介绍油画《愚公移山》及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油画《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那是抗日战争极其艰苦、危急的时期,徐悲鸿先生在此创作愚公移山,正是希望能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抗战中武汉、南京、广州等城市曾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极度匮乏。徐悲鸿先生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通过举办书画展来募集资金,将全部资金捐献给祖国,用以赈济灾民和烈士遗孤。

  1939至1940年,应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先生远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当时中国对外的运输线路被日军封锁了,为了打通中国与外界的通道,几十万中国军民凭借简陋的工具,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原始森林中,硬是凿出了一条滇缅公路,运输抗日物资。

  听闻此事,深受感动的徐悲鸿先生,决定用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国人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以求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于是他以印度壮汉为模特,用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为内容,创作了这幅《愚公移山》。

  

  徐悲鸿《愚公移山》

  作品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突破性地以裸体的机体加以表现,一方面展示出了开山壮汉的强健,体现了中国人民与困难顽强抗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紧张劳作中那种坚定的意志。画面右下角画着孔武有力的脚掌,寓意画外众多的开山壮汉;画中左侧的老翁似乎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诉说着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幅画展出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身处民族解放斗争的艰辛、对胜利的渴望让蕴含在中国人血液中那种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始沸腾。作品本身的构思和人物的塑造也使它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非凡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不屈的中国人以国家的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不畏强暴,誓死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那段岁月里,不只有一个徐悲鸿,还有千千万万个像徐悲鸿先生一样的爱国志士,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这场战争中去,甚至不惜付出生命。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的事业,也正像愚公一样,不怕困难,砥砺向前,才能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的璀璨未来!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