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续修国子监志

  一、课题成果介绍

  本项目以道光至清末、民国年间孔庙和国子监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续写道光十三年(1833年)以后至建国初(1956年)孔庙国子监这段历史,分上下编两部分。后因体例不一致,根据评审专家建议,分两本书单独出版。上编从道光十三年(1833年)截止到清末,书名《续修国子监志》;下编续写民国初至建国初(1956年)这段历史,书名《新编国子监志》。

  道光至清末、民国年间孔庙和国子监的情况鲜有史料记载,更没有专门志书。“续修国子监志”即续写道光十三年(1833年)以后至建国初孔庙国子监这段历史。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有一些学者研究元、明、清国子监并出版论文专著,但全面研究道光年间以后,尤其是民国年间国子监的几乎没有,“续修国子监志”的想法更是没有。在资料尚不甚缺的情况下,“续修国子监志”是及时和必要的,“续修国子监志”为我们今后深入研究道光至清末、民国年间国子监的历史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同时,续修国子监志”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认识中国教育制度转型时期的历史风貌,进而为今天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研究孔庙国子监的历史,更使我们对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上编内容按照《钦定国子监志》体例,续写道光十三年以后至清末这段历史,主要包括圣谕、庙制建修、学志、辟雍志、礼志、乐志、官师志这几方面。

  自道光至宣统的清代后半期,清代帝王对国子监多有褒崇、训示,包含太学事务、人才政策、临雍御论和学制改革等面。在庙制建修方面,光绪宣统年间对孔庙又进行了多次修缮。在学志中,我们对于建修、员额、考校、甄用、乡试、算学、勋荫、外藩入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补充。辟雍志主要记载了咸丰亲临辟雍的详细经过。道光之后,仅咸丰皇帝于咸丰三年二月亲临辟雍讲学一次,其他皇帝并未临雍讲学。礼志主要从亲诣释奠、遣官释奠、释奠、释菜、释褐、告祭、献功、祭品图说、祭器图说等方面对《钦定国子监志》进行了补充。亲诣释奠是皇帝亲诣孔庙利用牲、帛、酒等释奠孔子。在道光十三年之后还有咸丰皇帝、光绪皇帝都曾亲诣孔庙释奠,足以表现出清代皇帝对孔子的重视以及对儒学的推崇。遣官释奠是皇帝派遣重要官员前往孔庙释奠孔子,以示对孔子和儒学的重视和褒奖。这一礼仪自道光十三年以后也一直被继承下来,直到宣统年间,历代皇帝都有遣官祭孔的实例。《乐志》主要从乐制、乐章、律吕表、舞节表、乐器图说、舞器图说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完善;乐制、乐章方面,孔庙祭孔基本沿用了乾隆时期所订立的乐制、乐章,律吕表、舞节表也没有什么变化。乐器图说、舞器图说,自道光十三年之也没有变化,故可以主要参照《钦定国子监志》。官师志则主要从设官、典守、铨除、官师表几方面进行了扩充完善。特别是对于官师表,我们对道光十三年(1833年)之后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之间国子监职官、人名、籍贯、备注(进士或举人、贡生、监生、生员等)几方面,对于官学大臣、国子监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八旗助教、算学助教、笔帖士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填补了道光之后国子监官师方面的历史空白。此外,我们又补充完善了禄廪志、金石志、经籍志、艺文志、人物志、志余等几方面内容,对于国子监及师生的恩赍、岁支、俸秩、廪给以及清代石刻、彝器、匾额、经籍保存情况,以及奏议、诗赋、记事、缀文进行了详尽论述。

  下编主要续写民国初至建国初(1956年)这段历史,包括民国年间孔庙国子监的维修情况,祭孔讲经情况、民国年间孔庙国子监文物情况、对外开放与管理使用、鲁迅与孔庙国子监、1949年至1956年孔庙和国子监情况。

  民国期间孔庙、国子监的维修是在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一次整体修葺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次修缮事孔庙的规格提高,祭祀级别也升为大祀。清亡后,孔庙国子监经历了一段荒芜期。民国十七年(1928)作为文明古迹对外开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管理使用。孔庙、国子监在民国期间保存完整,因为距清末不久的一次整体修葺,孔庙、国子监有了良好的保持和维护基础。所以民国期间进行了修补围墙,拔草勾抹,更换椽子等局部的修葺。可以说,孔庙、国子监在民国期间得到了必要的、基本的维护。

  民国年间祭孔讲经因为军阀混战、日本侵华、解放战争等,政权更迭频繁,祭孔礼仪乐舞等差别较大,故较诸以往,更为复杂。我们根据政权更迭顺序,大致将其分为四个时间段,即1912年至1928年的祭孔,1928至1937年的祭孔,1937至1945年的祭孔,1945至1948年的祭孔。第一阶段的祭孔以军阀为主,特别是1914年袁世凯祭孔,仪式特别隆重,用跪拜大礼,加之后来的祭天,俨然是为其复辟帝制做好铺垫。后来的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高凌蔚、曹锟、段祺瑞、杜锡珪、张作霖,无一不是在其基础上继承演变而来,强调复古,极尽隆重。第二阶段的祭孔则主要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后,强调革新,甚至一度停祭,而在冀察政务委员会宋哲元当政期间,一度又恢复了丁祭,用鞠躬礼,似乎又开始重视祭孔。第三阶段主要是日伪华北伪政权期间,其祭孔的特色是极尽复古之能事,恢复了清代的三跪九叩大礼,沿用清代的礼乐。而在后期,随着抗日战争的趋向胜利,其对祭孔的热情也随之消退,祭孔仪式日趋简化。第四阶段的祭孔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主要用新式的礼仪祭孔,此项礼仪主要沿用1934年国民党政府所制定,且与教师节为同一天。

  民国年间孔庙国子监文物状况比较复杂,文物统计简单,没有详尽的档案资料,缺乏文物总账,年代、形式不统一,文物和办公用品混杂统计,没有清晰分类。我们主要根据几张零散的统计单将其勾勒出来,并对金石匾额变迁等进行了充分补充。此外,该项目增设人物志一章,荟萃民国年间与孔庙国子监相关的著名学者如严复、夏曾佑等的思想、生平事迹,特别是我们对鲁迅先生与孔庙国子监的渊源例如筹建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祭孔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另外,我们对1949年至1956年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包括管理机构、主管单位和孔庙国子监管理机构和人员、坛庙管理方面的分歧与矛盾等)、古建文物遗存(包括孔庙殿宇部分、国子监殿宇部分、孔庙碑匾部分、国子监碑匾部分以及孔庙及国子监存储物品清册、树株情况)、被军队占用及文物损坏以及古建文物的保护、规划与修缮进行了分类统计,并对1957年以后孔庙国子监古建文物的使用和保护概况进行了补充。

  二、课题应用情况应用意向

  “续修国子监志”课题填补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以来孔庙国子监历史记载的空白,为后人深入研究孔庙国子监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通过完成“续修国子监志”课题,我们出版了《续修国子监志》和《新编国子监志》两部志书。课题中祭孔资料为常会营同志的书稿《北京孔庙祭孔礼仪研究》增添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容,促进了书稿的完成;课题中有关“乾隆石经”的资料是王琳琳同志申请的北京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国子监乾隆石经研究与保护”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课题中金石材料为王琳琳同志撰写论文《北京孔庙国子监石刻文物变迁述略》也提供了重要材料,此论文是文物局“一对一辅导”科研成果,已在《北京文博》上发表;另外邹鑫同志的《民国时期孔庙国子监建筑损朽和修缮情况》、《民国时期孔庙国子监的对外开放与管理使用》,董艳梅同志的《孔庙国子监民国时期状况综述(一)》在《孔庙国子监论丛》上发表,这些论文也都是在“续修国子监志”课题基础上完成撰写的。

  “续修国子监志”课题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料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利用。其中一些资料也可为今后改陈《国子监原状陈列展》提供线索和材料。

  三、课题组人员

  主编:高彦

  编委:王琳琳、邹鑫、白雪松、常会营、董艳梅、孔喆、李晓頔、杨晓炜、牛小燕、袁碧荣、郭韡、程序、张小野、张晓梅

  高彦,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原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孔庙国子监研究专家,著有《图说中国古代科举》及《孔庙国子监史话》(合著)等。主要负责撰写“续修国子监志”中1949年至1956年孔庙和国子监情况(包括建国后部分珍贵文物的迁移和归属情况)。

  王琳琳,女,1976年12月生,辽宁沈阳人。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研究部工作,现任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专长为儒家哲学、孔庙国子监历史。主要学术成果:专著《北京孔庙国子监匾联考辨》,学术论文《北京孔庙大成殿清代皇帝御制匾联探微》(发表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韩愈和北京国子监土地祠》等篇,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北京国子监乾隆石经研究与保护》。在《续修国子监志》课题中承担匾联和金石部分的撰写。

  邹鑫,男,1977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馆员,现任研究部副主任。2006-2013年参与《大哉孔子展》、《中国古代科举展》、《我们的节日》、《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展》等展览工作,主要负责展览图片的收集和遴选。在中央及省市级报刊、期刊、专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和论文。在“续志”中负责民国时期孔庙国子监管理、开放、文物、古建修缮内容的撰写。

  白雪松,男,生于1981年8月,河北省秦皇岛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毕业,2011年毕业后至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部工作。现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员,侧重古代教育、国子监历史沿革和展览陈列的研究。研究成果有《试析国子监南学的历史演变》等论文数篇。负责《续修国子监志》中圣谕、学志、辟雍志、官师志、禄廪志、经籍志、艺文志、志余和庙志中建修部分的修撰。

  常会营,男,汉族,生于1980年6月,山东寿光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2009年起至今,就职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部。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孔庙国子监论丛》执行编辑,衡水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论语》学、孔子及弟子研究、孔庙祭孔礼仪研究以及孔庙国子监历史文化。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的比较研究》(2010年7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学术论文《<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为学之比较》、《中庸之道、忠恕之道与絜矩之道——儒家“三道”内涵研究》、《北京孔庙大成殿匾额楹联内涵考》、《元明清北京孔庙释菜礼研究》、《民国初年关于祭孔问题的争议》等若干篇见诸《中国儒学》、《齐鲁文化研究》、《北京文博》、《北京档案》等学术期刊;另有《明事情与合人心》、《我们需要达的精神》、《“陈蔡之困”与君子人格》等发表于《读书时报》、《中国政协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主要负责“续修国子监志”中庙志(祀位圖說)、礼志(包括亲诣释奠、遣官释奠、遣官释奠事例、释奠、释菜、释褐、告祭、献功、祭品说、祭器说)、乐志(包括乐制、乐章、律吕表、舞节表、乐器图说、舞器图说),以及民国年间祭孔、讲经部分(包括民间政府祭孔、民国社会贤达祭孔讲经)。

  董艳梅,女,1963年11月出生,籍贯辽宁省大连市。大学本科毕业,博物馆馆员。1981年10月至2005年12月,曾在首都博物馆社教部、孔庙保管所、开放管理部工作;2006年1月至今,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社教部、研究部工作。相关工作情况:从1981年10月起至2005年12月,曾在首都博物馆社教部、孔庙保管所、开放管理部等部门,从事博物馆对外的社会教育推广、博物馆宣传等工作。在《首都博物馆馆刊》中发表博物馆社会教育方面的论文数篇,2004年担任《中国孔庙保护协会论文集》的执行主编、《世界孔庙》图册的编务等工作。从2006年1月至今,先后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社教部、研究部工作,现主要从事儒学、中国古代教育及博物馆学的研究工作,已在《孔庙和国子监论丛》年刊中发表了“浅述孔子与中华古文化的传承”、“鲁迅与孔庙、国子监二三事”等论文数篇。主要负责“续修国子监志”中民国年间与北京孔庙国子监相关的人物志的撰写。

  孔喆,男,生于1978年12月,山东曲阜人。山东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毕业后至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部工作。现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侧重孔孟儒家思想、孔庙历史沿革及国子监的研究。其学术成果有论著《图说国子监》、《图说孟子》、《世界孔子庙研究》(合著),另有学术论文如《孔子庙附享的历史演变》(发表于《孔子研究》)、《谈谈孟子的教育思想》等若干篇。主要负责“续修国子监志”中与北京孔庙国子监相关的清代人物志的撰写。

  李晓頔,女,生于1989年2月,山西省太原市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毕业,2014年毕业后至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部工作,侧重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研究成果有《清代台湾籍文进士官职变化考察》等论文。负责《续修国子监志》中部分文献的查询及录入工作。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