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北京市重要考古成果发布

日期:2023年10月18日    来源:

字号:        

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落实国家文物局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部署,自2022年以来,完成考古发掘71项,考古发掘面积6.5万平方米。考古发现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新宫、金中都、长城、正阳桥遗址等。

一、新宫遗址考古新发现

新宫遗址是北京首次发现的夏商周时期双环壕聚落遗存。5月3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新宫遗址等重要考古成果。新宫遗址本年度考古又有新发现,两年考古发掘面积共1.3万平方米,发掘夏商周、两汉、辽金、明清等时期遗迹单位900余处,包括半地穴房址、陶窑、殉马等,出土有彩绘陶器、玉器、石器、金耳环等重要文物。该遗址在夏商周时期的文化内涵,以燕山南麓京津冀地区的土著文化大坨头文化为主,也受到了中原地区和欧亚草原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不但是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有力实证,还生动再现了青铜时代燕山南北与北方草原地带文化和人群交流交融的历史。

二、金中都遗址考古新发现

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北京,史称金中都,今年正是北京建都870周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北京金中都考古新发现。西城区右安门内发现了早晚两期建筑组群。其中的晚期建筑组群由位于同一轴线上的南北两座大殿和东西对称的廊房组成,这是金中都考古首次发现的大型官式建筑。与目前国内发现的金代皇家三开间大殿的规格类似。结合文献记载,初步推断早期建筑组群可能是辽代的义井精舍,晚期建筑可能为金代皇家寺院大觉寺遗址。遗址出土的5件金代玉册,印证了《左传》“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的记载,是金中都作为金代政治中心最直接的实物证据。本次考古发现是研究金中都城市规划、建筑布局与皇家礼制的重要资料。

三、长城考古新发现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配合保护工作,考古工作者在八达岭长城西段考古发现了敌台、马面、登城便门和部分长城墙体。实心敌台顶部修建的石砌炮台设施,在北京地区是首次发现。在一座建筑基址内出土59枚石雷,摆放整齐,初步判断为长城沿线存放武器的库房,这是北京长城考古首次发现此类性质的建筑。在60、61号敌台内侧发现400多枚石雷,是北京历次发现之最。

四、正阳桥遗址考古发现

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城内城正南门,其前面的桥梁正阳桥是内城城门外单体最大的一座。继2021年发现正阳桥东南侧镇水兽之后,考古队员又发掘出正阳桥桥体的东南部分。正阳桥遗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该遗址今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四项考古发现,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是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的生动实践,高质量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来源:北京文博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