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在今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条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700余年,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长达7.8公里的“线”,至今仍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申遗成功当天,窦俊杰收到几十条表达“恭喜”的短信。他从事文旅行业已有20多年,自2018年开始接触“北京中轴线”并深入探索,他已成为朋友们心中“北京中轴线”的标志人物。
中学生杨自若既是“北京中轴线”公益形象代言人,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团成员。2023年8月,她受邀作为学生和志愿者代表,为前来考察申遗项目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介绍“北京中轴线”。
“保护文化遗产是为谁?为生活在里面的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认为,近5年来,“北京中轴线”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北京中轴线’文化IP,融入并丰满了我们当代的生活。遗产保护对当地,甚至更大的范围,都有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北京中轴线”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在申遗的过程中已然发生。自2012年以来,“北京中轴线”沿线15处遗产点及周边文物建筑,经历了腾退、修缮、周边环境整治、拆除非文物建筑,以及部分古建活化利用等。
“随着街区环境的改善,大家的心情不断发生变化。”吕舟以钟鼓楼举例,今天这里不仅成为一个游客的打卡场地,打卡的同时还要做一项重要事情:和社区的居民一起踢毽子、“舞绸子”。“原来一个非常地方化的活动,变成了一场北京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这里成为不同文化碰撞、大家相互理解的场所。”
除了环境改善,大众还将“北京中轴线”和日常结合,融入当下的生活方式。
3年,30余场活动,由杨自若创建的“纵横少年团”经常组织小伙伴们一起到“北京中轴线”沿线,为游客和团内成员进行讲解,同时采访名人,向更多的青少年宣传‘北京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沿线的大部分区域,都曾留下他们的身影。
每次活动结束后,杨自若都会和团内的朋友共同商定下一场活动的地点,列出有代表性的点位,由大家自行认领讲解地点。有一个小朋友最初是被家长带来的,全程很沉默,只跟在队伍的后面。参加了几次活动后,他不仅对“北京中轴线”的兴趣越来越浓,还会主动领取任务,讲解也愈发流利,“这可能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我对‘北京中轴线’的热爱‘始于颜值,忠于内涵’。”杨自若觉得“北京中轴线”犹如一位长者,教给了她很多关于中国传统礼制、古代规划思想、传统建筑、传统色彩的知识。
“纵横少年团”每次开展活动,杨自若的妈妈曹怡然都会一起参加。平时安排家庭活动,她们也总会选择去中轴线附近游玩。“‘北京中轴线’融入了我们的家庭生活。从前我‘追星’是看演艺明星,现在是‘追’‘北京中轴线’的‘星’。”
作为一个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和传播“北京中轴线”文化的平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已举办4届。“如果说第一届聚焦‘百姓知晓’,第二届侧重‘百姓参与’,那么之后的比赛更关注‘百姓助力和传播’。”大赛负责人张大平通过参赛作品观察到,起初大众对于“北京中轴线”的概念较为模糊,作品多局限于故宫博物院和天坛。随着“北京中轴线”在群众中认知度的提升,之后参赛的选手对它的理解愈发深刻,作品更加丰富,对于沿线文化遗产点位的覆盖率越来越高。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