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为北京地铁8号线设计屏蔽门装饰地铁站里,大学生把中轴线上的古建创意设计成贴纸和海报,让乘客在乘车的同时感受北京中轴线深厚的历史文化;万宁桥旁,考古专家指导学生采集含水率、硬度、点云数据等信息,为这座古老的桥梁“体检”;智能平台上,高校科研团队对遗产保存现状及动态变化开展持续监测,任何损坏和波动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北京高校在古建保护、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讲好生动的中轴线故事。
给高龄古桥做“体检”
北京建筑大学师生为万宁桥做体检始建于元代的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如今已700多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桥两侧栏杆呈现不同的状态:古代留下来的汉白玉构件风化严重,后来用石料修缮过的部分则看起来依然光亮洁白。今年暑假开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预防保护部和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师生团队合作,对万宁桥及镇水兽本体开展数字化保护与复原工作。体检发现,万宁桥桥体保存基本完整,但由于长期暴露于室外,存在明显的风化、溶蚀、层片状剥落痕迹。桥上东北第4根望柱的柱头缺失。除了原本的汉白玉石材,桥体本身还有用青砂岩修复的痕迹。临水面还发现了生物病害。在开具“体检报告”的同时,学生们也为万宁桥的后续保护工作提出了借鉴方案。
北京建筑大学师生为万宁桥做体检复杂的现场工作后,师生们回到实验室对万宁桥进行数字虚拟修复——“对缺失的、已经不存在的文物,或者是某件文物上有些缺失的部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来还原其本身的模样,也叫虚拟修复。”万宁桥曾经在元代是有着漕运功能的,但在明清时期这个功能逐渐消失,澄清上闸也仅剩一些残存遗迹,大家利用现有资料和数据帮助它再次“现身”,并通过动画展示其工作过程。师生们将通过对万宁桥实体化表达和数字化复原,更好地把实景三维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结合,让万宁桥的故事活起来,向更多人展示中轴线的魅力。
坐地铁逛“流动”的中轴线
“看!地铁里也有一条中轴线。”全长49公里的北京地铁8号线被誉为“地下中轴线”。作为首都地下交通的南北向大动脉,8号线南起大兴区,北至昌平区,核心行车区间自永定门外站向北途经前门、王府井、什刹海、南锣鼓巷一路穿行直至鼓楼大街,与地上中轴线遥相呼应。最近,细心的乘客也许会发现,前门、王府井等重点站点内,中轴线元素众多——屏蔽门上,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再到景山、钟鼓楼,中轴线各遗产点的贴纸有序排列,黄红相间的配色,为枯燥的乘车过程带来别样的旋律。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团队师生,是这些中轴线元素的设计师。他们通过系统的资料梳理和实地调研,将北京中轴线文化内容与地铁专列相结合,让“不动”的中轴线“流动”起来。如何将深厚的中轴线文化,通过短平快的形式展现、被更多人看见,是摆在师生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目前,师生们围绕中轴线主题为北京地铁1、2、6、8号线和公交车站候车厅设计了公益海报,同时还打造了一个虚拟中轴线,乘客通过扫描站台内公益海报上的二维码,进入“云上中轴”小程序,就能沉浸式感受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遗产风貌。
打造遗产保护“火眼金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师生团队参与打造中轴线遗产监测平台夜幕降临,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监测大厅内灯火通明,一张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中轴线遗产区和缓冲区的“全景图”——221个文物保护单位、33个历史文化街区、1000多条传统胡同,甚至8000多棵古树名木,一目了然。这是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的遗产监测平台,记录了北京中轴线上15个遗产点部分监测内容的核心数据。在北京市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的支持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师生团队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指标体系,设计打造了这套中轴线遗产监测平台,对遗产保存现状及动态变化开展持续监测,形成预防为主、动态保护的遗产监测保护模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师生团队参与打造中轴线遗产监测平台该监测平台还有一项重要功能——汇集志愿者的中轴线巡查信息。人们通过“扫码随手拍”的方式,扫描遗产点界桩上刻着的二维码,或进入“云上中轴”小程序,就可以对身边的建筑、文物拍照,将数据实时传送到遗产监测平台上。有了这个平台,任何人都能成为“打更人”,化身中轴线的守护者参与到日常遗产监测工作中。该平台始建于2022年,2023年开始试运行,目前已经正式运行。平台未来还将分阶段逐步迭代完善,为保护中轴线提供更精细、更立体、更全面的技术支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