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出版物名称

北京地区基督教史迹研究

作者

吴梦麟、熊鹰 著

所在单位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本书是“北京社科规划‘九·五’”课题项目的最终成果,2009年获得北京文物局科研出版经费资助,于2010年9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一、内容介绍: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世界闻名的古都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北京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至今还能在地面上和地下保存了许多年代远、类别丰富、价值高的众多文物,基督教文物遗存(如教堂和墓地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督教史迹和文物,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形制内容,抢救和保护、整理与研究此类文物已是刻不容缓之事。本书力图通过对基督教史迹和文物的研究,向读者介绍基督教传教士在元明清时期来华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使这批文物在研究当年“西学东渐”、“东学西渐”过程中的作用能得到科学的论证与评价。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传播范围最广的、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大主要教派,即公教(传入中国后,因中国信徒称神为“天主”,故又称天主教)、正教和新教。此外还有东方的几个独立教派和分散于世界各地的许多小教派。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统称,但在中国,基督教通常指新教而言,又称耶稣教。

  基督教自唐朝初年传入中国距今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共分4次传入。基督教聂斯托利派自唐朝贞观九年(635)第一次传入中国,称景教,传教的主要目标是唐朝都城长安,得到几代皇帝的宠幸,后因武宗灭佛而遭消亡的命运。元代世祖忽必烈即位后,聂斯托利派和罗马天主教第二次传到都城元大都,统称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并设专门机构崇福司进行管理。但传播不广,后随着元帝国的衰亡而消亡。明代后期到鸦片战争之前(1840年),天主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各地并达北京。此间耶稣会士利玛窦采取“适应政策”,使传教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清顺治、康熙二帝推崇信任传教士,希望从他们处获得西方科技知识,传教士接踵而来。具有一技之长的传教士曾服务于钦天监和皇宫中,将西方科技介绍到中国皇帝和知识界。但因清廷不能允许传教活动影响政局,也出现过“禁教”,其历史的复杂性多次出现,然而此期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呈现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高潮,也应给予关注。第四次传入中国从1807年开始,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传教与殖民侵略结合,他们肆意干涉中国内政,欺压中国民众,致使教案迭起,激怒了中国民众,爆发了反帝爱国运动。但他们传教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传播了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人才,修建了多座具有异域风格的近代建筑,其中不乏优秀者。

  总之,后三次基督教传入北京的历史极为复杂与特殊,是北京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的编著目的在于将北京700年以来基督教传播中的史迹和文物遗存能较全面,又集中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力争达到材料全,考证准确,有新意的初衷。

  本书共分五章,首先交代时代背景和传承历史,然后以时代为序,将不可移动文物中的不同类别文物遗存和有关文献整理考证,在尊重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己见,同时,为今后保护此类文物提供相关材料。

  二、作者简介:

  吴梦麟,山西定襄县人,1937年12月生,1956—196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市文物系统从事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调查研究工作,现任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物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已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作品有:《房山石经述略》、《万佛堂孔水洞调查》、《北京地区长城石刻概述》等,主编《北京文物精品大系·石刻卷》,合著《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中国石刻通论》等。

  熊鹰,1963年10月生于北京,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分配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工作。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石刻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工作。参与编辑出版了有关石刻研究的书籍数部,有《馆藏石刻目》、《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石刻卷》、《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卷(壹)》、《新日下访碑录》等,发表的论文有《王熙墓志考—从”王熙墓志“谈王熙》、《法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及其在北京的活动》等数篇。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