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出版物名称

北京辽金元拓片集

作者

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 编

所在单位

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

  一、内容介绍:

  石刻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展示着独特的魅力。我国历史悠久,石刻文物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石刻不仅以独特的形式保存了大量的书法篆刻艺术,而且也为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古都北京,以其“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之地理位置,自古便是首选的“驻跸之所”。辽金元时期,更是开启了北京建都史的篇章,这一时期北京城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诸多专家学者探其奥秘。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古都北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石刻文物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近数年十年来,随着大范围的城市建设的经济开发,以及自然的风化剥蚀,石刻损失速度极快。现在某些地方保留下来的石刻,与几十年前相比,按照当地老人的说法,几等于无。甚而有可能我们这一代看到过的石刻,下一代人就看不到了。鉴于上述情况,辽金城垣博物馆在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6年——2009年两次对北京地区现存的辽、金、元三代的遗址遗迹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调查。并将其调查成果整理出版为《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上、下册)、《北京元代史记图志》。本书是这两次遗迹调查工作的后续成果。两次调查收集了辽、金、元时期石刻拓片200余幅。能将石刻原物保存下来,固然是理想状态,但是保存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已有很多的石刻已毁坏。既便如此,因有拓片的传世,才能见到原石刻的内容及风采。拓片成为石刻文献得以留存和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刻的原貌,辽金城垣博物馆从两次调查收集的拓片中,按照史料价值、书法艺术、拓片清晰程度等方面,精心选出100余幅,汇辑成册。由于文物资料的特殊性,不可能随时查看原拓片,我们就通过查看已有的拓片照片进行初步筛选,将有学术价值的拓片整理分类,拟定本书大纲。然后,逐件查看原始拓片,据其保存状况、清晰程度进行二次筛选,最后确定本书收录拓片目录。同时,为了确保本书所收录的拓片质量及其使用价值,我们将所有拓片重新进行高质量扫描。为了确保拓片说明信息的准确性,我们重新查找、核对每张拓片的原始出土地点、现存地点等信息,并一一对照拓片核实其刊石年代。经过调查小组成员辛勤认真的工作,本书才得以成功面世。

  不论是以读史为业,或是借读史求知的人,都应该促使认识不断接近真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历史研究工作,首先就是要掌握大量的、丰富的材料。然而,辽、金、元三代的共同点就是文献材料的匮乏。中国自古就有后代为前朝修史的传统。后世史家编纂前代历史,主要依据是前朝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因而史书内容的丰富程度,记事的详略,均取决于史官修史时所参考的前朝文献的数量和质量。而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元史》均仓促成书,因此从它们脱胎之日就注定了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史事缺漏,舛讹百出。修史时间的仓促,注定了史官不会认真收集和考订史料,因此史实错误、缺漏和自相矛盾处很多。由于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便给历代研究辽、金、元历史的学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史家在广泛钩沉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又把目光转向地下出土的极富史料价值的石刻资料。然而石刻出土或被发现的时间不一,出土及存放地点又极为分散,再加上石刻体积大、石质沉重不易搬动,因而石刻资料对于使用者极为不便。因其拓片能够直接真实的反映石刻铭文或图案原貌,不仅如此,拓片更易保存和翻阅,故而成为研究者的直接材料。因此,拓片成了一种特殊的文献资料。

  最早对石刻进行著录的当是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始皇和二世的刻石六件: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之罘刻石、碣石山刻石、会稽刻石。其后《汉书·艺文志》有《奏事》二十篇、《后汉书》、《西征记》、《魏书·地形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皆有关于石刻的记录。近代以来,辑录辽、金、元石刻文字的著述并不多。目前,现存的有《全辽文》、《辽代石刻汇编》、《全元文》、《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元代白话碑》等。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其中有些录文为辑录者转抄而来,未见原件或拓片。另外,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有一些新的石刻陆续出土,以前辑录的著述未能收录进去。本书所使用的拓片均原于两次调查时,实地的捶拓。

  《北京地区辽金元拓片集》以时间为序,分辽、金、元三部分。共收录辽代34幅、金代39幅、元代43幅。涵盖了碑刻、墓志、墓幢、经幢、摩崖等五类拓片200余张。墓志的主要价值在于考古和史料,一般墓志都会保存有相当丰富的文字资料,通过对墓志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状况,同时它也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而石刻文物的历史比书籍久远,史料相对准确客观,可补史之缺,正史之误;撰书、结额的结衔、碑阴的姓名亦往往书官于上,斗筲之禄,史或不言,则可补史之阙。不仅如此,石刻资料为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美术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及处然科学的研究保存了丰富可靠的材料。很多碑刻同时也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本书仅以拓片形式提供资料,每幅拓片只做简单描述,不做评述。完全以拓片的形式,清晰真实的展示石刻的原貌。期望对辽、金、元史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二、作者简介:

  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凉水河北岸,是一座遗址型博物馆。1990年10月北京市园林局在此小区32号宿舍楼进行施工时,在距地表5.6米处发现。该遗址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一处完整的金中都建筑遗址,其建筑年代约在公元1151年─1153年。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同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在水关遗址上建立“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进行原地保护和展览。1995年4月23日“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该馆建筑整体呈不规则多边形,青灰色的外墙,屋顶铺以灰瓦,城墙垛口式的檐下饰一兽头,远远望去仿佛金代北京城又重现眼前。整个展馆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地下展厅为水关遗址。整个遗址为木石结构,全长43.4米,过水涵洞长21米,宽7.7米。水关的基础建筑结构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相一致。金中都水关遗址是目前国内所发现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水关遗址,为金中都城和中国古代建筑和水利设施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馆内基本陈列“北京都城发展史”由“辽金以前的北京”、“辽南京”、“金中都的城垣”、“宫城”、“城市布局”、“漕运”和“金以后的北京”等几部分组成,展陈着各具特色的历代文物和介绍水关遗址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水关建筑结构、价值的实物、照片、图表等。分别介绍了遗址发掘情况和研究成果,以及以金中都为中心的北京城的发展历史。

  辽金城垣博物馆除了基本展示之外,还有一个石刻展区,在这里集中展现了辽金时期的石刻文物十余件,主要展示的文物有辽代契丹文墓志、金代石虎、文臣石像、武将石像、石函等。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