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王戈,为您介绍一件中国现代文学馆珍藏的文物。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有著名小说《红岩》的手稿,你知道“红岩”的书名是怎么来的吗?这背后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今天的《藏品有话说》为大家带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红岩》手稿的故事。
红岩,本意是红色的岩石。红岩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在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心中,红岩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一样,是映照信仰忠诚的镜子,是精神的故乡。而红岩精神的确立,长篇小说《红岩》功不可没。
小说《红岩》出版于1961年,是在罗广斌、杨益言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罗、杨二人都是在重庆解放前投身革命斗争的共产党员。
不幸被捕后,他们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特别是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目睹了许多共产党人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场面,而他们自己也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共产党人的忠诚坚贞、正义凛然、宁死不屈犹如烈火燃烧于作者的心中,促使其满怀激情地创作出了这部长篇小说。
小说《红岩》以“红岩”为名,原因有二:
一是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村这个地点,红岩村位于重庆市郊化龙桥附近的“大有农场”内,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所在地,当年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村,很容易就被特务引到这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
第二个原因是,“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极其坚硬的物质,所以“红岩”象征着革命者们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的品质。
小说《红岩》手稿
小说《红岩》作为红色经典作品,影响巨大,其中塑造的江姐、许云峰等英雄群像,更是深入人心。江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她对党忠诚,对敌斗争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在赴华蓥山途中,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虽然悲痛欲绝,但为了不暴露身份,仍旧镇定地去与双枪老太婆会面。
在渣滓洞监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不透露党的秘密,竹签子钉入手指,她却用虚弱而平静的话语安慰和鼓励身边的同志: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就义前,她平静地与战友们一一告别,梳理好头发,换上整洁的旗袍,从容走向刑场。
她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几十年来,《红岩》这部经典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传诵,《绣红旗》《红梅赞》仍在广泛地传唱,江姐的人物形象也一直活在影视剧和舞台上,活在人们的心中。
《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革命英雄传奇,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在即将取得胜利的历史关头,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斗争。书中所体现出的红岩精神,也将彪炳史册,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