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第十九集 词情画意中的伟大转折点

日期:2021年06月23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者李梨,为您介绍一件馆内珍藏的画作《而今迈步从头越》。

  油画《而今迈步从头越》由著名画家沈尧伊1976年创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表现的是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词意。但词和画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那画家是如何将词的意境转变为视觉传达出来的呢?今天的《藏品有话说》为大家带来《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幅画作背后的故事。

  

  娄山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此处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

  1935年2月25号凌晨,在军团长彭德怀的指挥下,红军与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展开激战,取得遵义会议之后的首次大捷。2月28日傍晚时分,毛泽东与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

  他望着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原词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众所周知,诗词是时间的艺术,擅长表现时间中的延展过程,还可以表现不相连属的空间。而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只能表现一刹那间的物态和景象,擅长展示空间中的各种形体和颜色。

  所以,如果要通过绘画来表现词的内容,需要画家更多地考虑人物动作乃至赋予更多视觉元素以丰富蕴涵。

  画家沈尧伊深谙文学叙事与绘画叙事的不同之处,也真正理解了《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的前因后果和内在精神。他经过深思熟虑,在创作时充分发挥了绘画特有的叙事优势,选择词中的“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呈现点,并为主要人物设计了伟大转折意味的动作和场景,最大程度反映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人物心态。

  

  油画《而今迈步从头越》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无疑是位于视觉中心的毛泽东。画家表现了他即将到达娄山关山顶停下时,一边叉腰执烟,一边还保持着举大步攀登的姿势,点明了“迈步”和“从头越”的题眼。

  毛泽东神情从容,目光坚定,凝视前方若有所思,同时也似乎在倾听身后战士的汇报,身上的大衣被山风吹起,愈加显得意气风发。

  毛泽东的这一动作极富动感,不仅能让观众联想他登山的过程,还能看到他与周围人的互动关系,更能从他的动作与神态中感受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生动地诠释了在红军面前所有困难和艰险都不足为惧的豪迈情怀。

  作品中的其他诸多表现对象和表现方法也无不体现了画家在图像叙事方面的匠心。画面上的朱德与绝大多数战士都望向毛泽东或与毛泽东的视线相同,寓意与领袖同心同德。

  但周恩来的视线却设计得格外巧妙——他望向画外,目光睿智,面带微笑,与观众对视,似乎在邀请观众一起感受这胜利的氛围和对未来的信心。

  画面左下角,画家描绘了一位在娄山关界碑与一挺机枪旁正发电报的女战士,象征着胜利果实的确凿与胜利信息的传递。远处的红军队伍蜿蜒行进于山路之上,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被夕阳映得格外鲜红。

  毛泽东等人的身后,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犹如大海一般的深邃,如血的晚霞染红了天际,染红了云雾,也为领袖和将士们的脸庞罩上了一层神采飞扬的红光。

  面对此壮丽图景,观众不由想到正是这支伟大革命队伍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让“雄关”变成通途,而毛泽东吟出的“从头越”中所凝结的奋发突破之情也跃然眼前。

  如今,当我们再次欣赏这件四十多年前创作的作品时,依然能够体会到画面中那股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磅礴气势,也依然能感受到中国老一辈革命者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乐观、旷达与自信!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