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寻古寺,为何惊现“小敦煌”?逃婚的公主,是谁千里之外为她修塔?山门不倒寺必重修,民间传闻是真是假?古塔藏偈语,为何被称为来自九百年前的礼物?……“首批国保一甲子”第三站,我们一起走进云居寺。
北京有个“小敦煌”
位于云居寺古建筑群东面的石经山原名白岱山,自隋代开始,历代僧人1000多年间,共雕刻了14278片石经板,如果一片片连起来足有12公里长,因此有人形象地称房山石经是石刻长城,又叫“北京敦煌”。
据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北齐年间有一位慧思法师,由于经历过灭佛运动,为了保存佛经不再被毁,发愿要把它们刻成石经藏在山中并封闭起来。种种原因慧思大师最终并没有达成心愿,就把这件事托付给了他的弟子——静琬法师。
公元605年,静琬法师刻经藏经的第一个洞穴,就是石经山上留有“宝藏”的雷音洞。隋朝的房山一带,不仅是太行山东麓的交通要道,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静琬大师在石经山上发现了一座已经开凿完成的石室,开始在这里雕刻经书。
建在洞顶的公主塔
云居寺一直是凭借石经、纸经、木经闻名全国,这里还隐藏着北京地区唯一一座唐代公主塔,这就是坐落在雷音洞洞顶上的金仙公主塔。
史料记载,唐朝人主要信奉的是道教,金仙公主在她18岁那年在位于洛阳城的开元道观出家。公元730年,云居寺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刊刻佛经小有成绩的时候,金仙公主做了一项轰动全国的“义举”。在《开元录》里边有所记载,新旧译经四千卷送给范阳幽州云居寺为刻经底本及庙产等以资助刻经事业。西京崇福寺沙门智升亲自护送,促使此时刻经盛况的出现。为表达对金仙公主的感谢,云居寺的高僧就在当时静琬大师造就的雷音石经洞上方建造了这座金仙公主塔。
山门不倒 寺必重修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9月16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房山县城。民间纷纷组织武装力量保卫家乡,其中一支“华北抗日救国同盟军”的司令部就设在了云居寺。日军为切断抗日力量的通道,曾在1937年、1939年和1942年三次大规模轰炸云居寺一带。这座千古名刹,就这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化为废墟。然而当时云居寺周围广泛流传一句话,说“山门不倒,寺必重修”。
云居寺的一座券门险而不倒,顽强撑过了几十年,可是残砖断瓦中只剩一座孤零零的券门,重修的时候谁还能复原出云居寺的本来面目呢?上世纪80年代参与复建云居寺的设计师沈阳说,有多达数百张的老照片,记录着被毁前云居寺,正是这些老照片,帮助他们让云居古寺恢复原貌。
来自九百年前的礼物
修复一座古寺可不是简单的事,云居寺一座建于辽代的“北塔”造型独特,这座古塔虽然逃过了战争的劫难,保留了古代的样貌,但有一点却难坏了修复的专家。
基座下部的佛像砖,在每一块上面都刻有佛教偈语,所以这些砖被称为佛偈语砖。上世纪80年代末云居寺修复北塔,佛偈语砖全部需要更新。施工人员跑遍了周边几十家砖厂,没有一家能生产出同等规格的佛偈语砖。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文物局专家发掘出了佛偈语砖副本共计177块,刚好比塔面所需要的砖多出来一块,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些佛偈语砖就像是古人藏好的礼物。
12公里外的刻经人
云居寺起初叫智泉寺,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寺在云表,仅通鸟道……山腰常有白云萦绕”,因此得名云居寺。
2013年4月,房山长沟镇坟庄村一处施工工地意外发现一座唐代大墓,墓志铭保存完好,经考古人员确定,墓主人是唐代北京的军政最高长官——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这处大墓距离云居寺仅有12公里,刘济当时作为这儿的最高官,到了云居寺看到刻经,他出钱支持,找僧人去刻经,就藏在了现今的7号藏经洞。刘济从贞元五年到元和四年,一共刻了20年,他刻的《大般若经》一共是6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