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侍卫军伍甲胄兵仗

日期:2019年09月10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明代宫廷侍卫部队中有三千营红盔、明甲将军及五军营叉刀围子手诸军,各以其所佩甲胄兵仗命名。这些军士的服佩光耀粲然,独具特色,用以凸显天子朝廷威仪。笔者结合文献记载及图像资料,试对红盔、明甲、叉刀围子等军仗的形制与工艺做简要介绍和讨论。

  1. 红盔

  据万历《明会典》,明代工部下属有军器局及兵仗局两大军备制造衙门。其中军器局每年例造盔甲、佩刀三千六百件,其余长枪火炮不等,而兵仗局专门成造修理“上直围子手、锦衣卫官旗、将军”兑领的盔甲、军器。故可知红盔、明甲将军及围子手的甲胄亦由军器局督理,这一点可以在被魏忠贤陷害致死的兵部右侍郎何士晋所著《工部厂库须知》一书中得到印证。所谓红盔将军的甲胄,系“红漆皮盔及衬盔,青布绦穿甲”。“红盔”与“青甲”相配,或仿天、地之色,抑或应朱明火德之象。依《工部厂库须知》,修理红盔用黄丹、桐油、藤黄、水花朱、无名异、水胶、光粉、白棉等物料,可知红盔系由各类红、黄色矿物染料混合浸染皮面而成。又青甲修造物料有乌梅、细三棱白布、粗棉布、白硝、高锡、废铁、熟建铁、松香、生挣牛皮、青白棉线、青布等,知其为基本的布面甲形制。

  

  《王琼事迹图册》中所绘白色明盔的明代军士

  2.明盔明甲

  明代的明盔系尖顶形制,而《菽园杂记》又有“明铁介胄”的记载,所以明盔甲系铁制,又被打磨至泛白色光泽。实际上,红青盔甲、明盔明甲并非由三千营侍卫军伍专有服饰,在正德《明会典》中,侍卫部队中锦衣卫大汉将军有着金盔甲、红盔青甲、明盔甲等诸色甲胄者,叉刀围子手亦服红盔青甲。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警入跸图》混杂绘制大量装配类似甲胄的骑士,不易辨认军伍所属。此外,明盔、明甲虽为“仪卫中之不可缺者”,但也在普通军队中广泛应用,据《小司马奏草》所载奏议,山西一镇即“合用明甲共七千三百八十九副”。

  如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王琼事迹图册·经略三关》及《平番得胜图》中绘有着白色明盔或全套明盔明甲的军士。不过,侍卫明甲例用红色及绿色潞绸织缝,何士晋称其“工料最钜”,装饰性非一般实战甲胄可比。所谓“潞绸”,即山西潞安府出产的高级绸缎,以色泽艳丽称著当时。

  

  《出警入跸图》中所绘装配类似甲胄的骑士

  3.围子

  五军营叉刀围子手所组成的“围子”,泛指层层环绕摆列的军伍。“围子”作为宫廷仪卫之一种滥觞于宋代。《宋会要辑稿》中的记载便反映宋代宫廷仪卫奉宸队中设有“围子”,据《元史·舆服志》,元代的朝廷仪仗中也有“控鹤围子队”等军种。而明代作为侍卫的五军营叉刀围子手乃直接承袭自永乐北征部队。永乐最后一次扫北时,将“各周二十里”的长围置于全军营阵的最外层,这种设置的意图明显是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冲击。至景泰三年(1452),兵部请选围子手三千,“操习武艺,以备随侍车驾”,至此,围子手正式列入明代宫廷侍卫行列。围子手所装备之“叉”,即镋钯,系三叉头长杆兵器,也是用于挑刺敌方战马,其形制见于明末茅元仪所辑《武备志》中。又据正德、万历两朝《明会典》,明廷大朝时五军叉刀官军列于奉天殿丹墀四隅周边,临近奉天门,属大殿最外圈;而常朝时围子手列于金水桥南北,亦属宫殿外围。这种列阵基本上仍模仿了围子手作战时在军阵外层守卫的状态,反映出其由战斗部队向侍卫部队的转化。

  正德年间编定的《明会典》中明确了叉刀围子手有三千之众。但因朝会列队时距离御座较远,所以实际常排在其他侍卫部队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徐显卿宦迹图》中第七开《皇极侍班》有较清晰的围子手形象,可资参看。

  (秦博)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