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晚清民国时期的影像资料与万寿寺史迹

日期:2022年11月16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李 蓓

  万寿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地处长河北岸,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经清康熙、乾隆、光绪时期多次扩建,成为京西著名的皇家大寺。万寿寺占地三万余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延寿殿、万寿阁、大禅堂、假山、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光绪御碑亭和万佛阁等,主殿的两侧均建有配殿、配房、群房等附属建筑。东路为方丈院,西路为行宫院。各组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序,是研究明清寺院建筑的典型实物资料。民国成立以后,万寿寺失去皇家庇佑,寺院建筑失于维护,日渐凋敝。

  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传入中国,至1860年前后在中国普及。从最初的人像摄影,到纪实摄影、新闻摄影,这些影像史料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了晚清民国以来的社会生活。

  1895年至1937年间,多位摄影师曾来到北京西郊万寿寺,拍摄了当时万寿寺的园林建筑及历史风貌。他们的照片成为研究万寿寺历史沿革的重要依据。本文以1895年至1937年间拍摄的六组影像史料为主要历史依据,与文献史料、报刊档案相互补充,尝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厘清这一时期内万寿寺建筑群的变迁,还原已经消失的建筑与塑像的原貌。

  一、1895—1906 年山本讃七郎拍摄的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及中西合璧门

  日本摄影师山本讃七郎于甲午战争后来到中国,在北京霞公府附近开设“山本照相馆”,为清廷王公大臣和在华外国人拍摄了许多照片。《清稗类钞》中记载:“日人某精摄影,庆王为之介绍于孝钦后,令至颐和园为照一簪花小像,即在庆邸消莨园洗晒。已许以千金之赏矣,内廷传谕又支二万金。”其中的“日人某”就是山本讃七郎

  山本講七郎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其拍摄的北京自然人文景观被制成明信片或被各类介绍中国的书籍收录,传播极广。他的摄影集《北京名胜(Peking)》拍摄于1895年至1906年间,收录北京地区风景名胜照片100幅。

  《北京名胜(Peking)》中关于万寿寺的照片仅1张,照片中建筑从左向右依次为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和中西合璧门,门内可见光绪御碑亭及万佛阁屋顶(图一)。光绪二十年(1894),为迎接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光绪皇帝命内务府重修万寿寺,户部尚书翁同龢奉旨撰写了重修万寿寺碑文,在无量寿佛殿后增建御碑亭一座。光绪御碑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黄琉璃瓦屋面,木构架饰以旋子彩画。照片记录了该碑亭兴建后,寺院中路最后两进院落的建筑格局。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1

  图一 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及中西合璧门(拍摄位置在乾隆御碑亭东南,由东南向西北拍摄)

  二、1900一1910 年拉里贝记录的大延寿殿

  1900—1910年间,法国摄影家菲尔曼·拉里贝(Firmin  Laribe)在法国驻华公使馆内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工作之余,他拍摄和收集了400余张照片,内容涉及清末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这批照片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其中有2张照片记录了20世纪初万寿寺大延寿殿内的场景(图二、图三)。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2

  图二 大延寿殿内景(图片来源:https://gallica. bnf.fr。拍摄位置在大延寿殿内)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3

  图三 大延寿殿内景:罗汉(图片来源:https:// gallica.bnf.fr。拍摄位置在大延寿殿内)

  大延寿殿是万寿寺中的重要建筑,位于中路第二进院落,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坐北朝南,单檐庑殿顶,琉璃瓦屋面,木构架绘以旋子彩画。室内六字真言井口天花。殿内正中供奉毗卢佛,后供奉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抱厦内有观世音菩萨,殿内有乾隆题楹联。光绪二十年为迎接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万寿庆典”,万寿寺得以重修。照片拍摄的时间距离此次修缮仅有十余年,因此,在拉里贝收录的照片中,万寿寺殿内的塑像修饰一新,庄严肃穆,金碧辉煌。

  三、1912 年阿尔伯特·卡恩的“地球档案”

  从1908年开始,法国银行家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派遣多位摄影师到世界各地进行拍摄,至1931年共摄制七万两千多张彩色照片和超过一百小时的电影胶卷,记录了20世纪初叶50多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这一系列的照片和影像被称为“地球档案”(Les Archives de la Planete),大部分收藏于法国巴黎阿尔 伯特·卡恩博物馆。

  这批照片中有9张拍摄于万寿寺中路,其中1张为万寿阁,2张为乾隆御碑亭,1张为无量寿佛殿及光绪御碑亭,5张为万佛阁内景。照片使用了当时非常昂贵的彩色照相技术进行拍摄,是记录万寿寺最早的彩色照片。每张照片均附有说明,记录拍摄时间为1921年。

  卡恩的照片同样拍摄了寺院最后两进院中的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光绪御碑亭等(图四、图五)。与山本照片相比,摄影师登上了万佛阁,自北向南俯拍了无量寿佛殿与光绪御碑亭,并拍摄了万佛阁一层的内部结构。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4

  图四 乾隆御碑亭(图片来源:https://collections. albert-kahn.hauts-de-seine.fr/。拍摄位置在乾隆御碑亭东侧,由东向西拍摄)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5

  图五 无量寿佛殿与光绪御碑亭(图片来源:https:// collections.albert-kahn.hauts-de-seine.fr/。拍摄位置在万佛阁二层,自北向南拍摄)

  万佛阁位于万寿寺最后一进院落。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七间,二层,单檐硬山顶,木构架绘旋子彩画。据1931年万寿寺寺庙登记记载:“万佛阁一层供奉释迦牟尼佛铜像一尊,高九尺;文殊菩萨铜像一尊、普贤菩萨铜像一尊、观音菩萨铜像一尊、地藏菩萨铜像一尊,均高六尺。木质侍者像十一尊,高三尺,状态不一;泥塑十八罗汉一组,高二尺,状态不一。二层供奉五方佛泥像五尊,高六尺;泥质侍者像十一尊,高三尺,状态不一。长寿佛泥像一万尊,高四寸,状态不一,在万佛阁上下依墙壁雕龛供奉。”

  因历史原因,万佛阁内佛像已经基本无存。根据档案记载,结合照片中塑像造型及供奉形式,可确认为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及罗汉塑像(图六、图七),因此可 推断此照片拍摄地为万佛阁一层。5张万佛阁内景照片均为一层,未见万佛阁二层的资料。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6

  图六 万佛阁内释迦牟尼及文殊菩萨塑像(图片来源: https://collections.albert-kahn.hauts-de-seine. fr/。拍摄位置在万佛阁内一层)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7

  图七 万佛阁内罗汉塑像(图片来源:https:// collections.albert-kahn.hauts-de-seine.fr/。拍摄位置在万佛阁内一层)

  除此以外,卡恩照片中还首次记录了万寿阁的影像资料。万寿阁位于万寿寺中路第三进院落,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初为藏经阁,至清乾隆年间改称万寿阁,作为皇室祝寿场所。面阔五间,二层,重檐歇山顶。1937年因电路失火,将“万寿阁楼上下殿宇十间,东配房及过道共十间”全部烧毁,损坏“东配殿及第三层院之东西配房共八间”。这幅照片从万寿阁背面由北向南拍摄,记录了1912年万寿阁外观及汉白玉护栏,是目前可见关于万寿阁原貌的珍贵影像资料之一(图八)。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8

  图八 万寿阁(图片来源:https://opendata.hauts- de-seine.fr。拍摄位置在万寿阁北侧,由北向南拍摄)

  四、1918一1919 年作为德奥战俘营的影像记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奥两国作为战败国,其在华军事人员成为中国的战俘。在北京地区的战俘被关在西苑和朗润园两处战俘营里。1918年,西苑俘虏收容所被迁到万寿寺。1919年中国“俘虏情报局”编印了影集《中华民国八年俘虏起居写真集》,收录了战俘生活的照片。2010年李学通、古为明作《中国德奥战俘营》一书,对这些影像史料进行了整理和注释。

  这批照片中共收录万寿寺“西苑俘虏收容所”相关照片29张。其中可以明确认定万寿寺内建筑位置的有6张,分别为山门、万寿阁西配殿、万寿阁、观音殿(南侧、北侧各一张)及西路行宫建筑(图九——图一三)。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9

  图九 设在万寿寺的西苑俘虏收容所(李学通、古为明:《中国德奥战俘营》,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6页。拍摄位置在万寿寺山门前,由西南向东北拍摄)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10

  图一〇 西苑俘虏收容所的战俘收到邮件(李学通、古为明:《中国德奥战俘营》,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62页。拍摄位置在万寿阁西配殿前,由北向南拍摄)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12

  图一一  西苑俘虏收容所的桥牌比赛(李学通、古为明:《中国德奥战俘营》,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第70页。拍摄位置在万寿阁殿前,由东向西拍摄)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13

  图一二  西苑俘虏收容所享受午后阳光的战俘(李学通、古为明:《中国德奥战俘营》,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年,第73页。拍摄位置在假山上观音殿前,由南向北拍摄)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11

  图一三 西苑俘虏收容所里的下士(李学通、古为明:《中国德奥战俘营》,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60 页。拍摄位置在假山上观音殿后,由北向南拍摄)

  这些照片中的建筑除万寿阁外,其余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原书中将这些建筑标注为“行宫”并不准确,事实上这些建筑均位于万寿寺中路,原本是佛事活动的场所。而万寿寺西路才是行宫院,建筑格局和外观与中路有明显不同。由照片中窗框判断,图一四中的办公室应为西路某殿内景。由于殿中陈设和隔断如今已经不存,故暂无法确认具体建筑位置。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14

  图一四 西苑俘虏收容所中国军官在办公(李学通、古为明:《中国德奥战俘营》,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第64—65页。拍摄位置在万寿寺西路某殿内)

  五、1936一1940 年赫达· 莫里逊拍摄的万寿寺照片

  赫达·莫里逊(或译为海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原名Hedda Hammer。1933年起作为摄影师来到中国,在北京及山东、承德等地拍摄。1991年在澳大利亚去世,根据其遗嘱,将她在1933—1946年间于中国拍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和六千幅照片全部捐赠给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已经将这些照片进行数字化并在网络中公布,每一张照片均附有简单的描述,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照片的内容。

  这批照片中有30张万寿寺照片,其中21张为万佛阁内景。

  赫达所拍照片与卡恩相比数量更多, 更详细地展示了万佛阁内部的陈设结构, 从远景到局部,记录了万佛阁二层的格局(图一五——图二〇)。照片中可见二层与一层采用了不同的布置。五尊佛像均位于佛龛中,佛龛侧面全部为泥塑小佛。这与民国档案中记载的“长寿佛泥像一万尊, 高四寸,状态不一,在万佛阁上下依墙壁雕龛供奉”可以相互印证。通过照片所示,这些长寿佛泥像相背而坐,佛龛中间并无隔断,补充了档案中没有记载的佛龛细节。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万佛阁内佛龛及塑像均已无存,只残存少数长寿佛泥像。这些照片档案可以帮助我们厘清万佛阁二层的历史面貌。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15          

  图一五 万佛阁内景:二层佛龛(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万佛阁内二层)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17

  图一六 万佛阁内景:佛像(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万佛阁内二层)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16

  图一七 万佛阁内景:佛像(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万佛阁内二层)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18

  图一八 万佛阁内景:佛像(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万佛阁内二层)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19

  图一九 万佛阁内景:佛像头冠细节(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万佛阁内二层)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20

  图二〇 万佛阁内景:佛龛细节(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万佛阁内二层)

  作为商业摄影师,赫达拍摄的照片服务于旅行社、游客、作家等,主要记录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建筑、环境和日常生活。她擅长拍摄古建园林,将园林艺术和建筑形式完美结合,给人审美享受。对万寿寺内光绪御碑亭(图二一)、中西合璧门  (图二二、图二三)、万佛阁(图二四)等建筑的展示也与前人不同,结合各种拍摄角度,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透视结构,也记录下建筑中的精美细节(图二五、图二六)。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21

  图二一 光绪御碑亭(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光绪御碑亭东北,由东北向西南拍摄)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22

  图二二 中西合璧门(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万佛阁二层,由北向南拍摄)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23

  图二三 中西合璧门(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中西合璧门南侧,由南向北拍摄)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24

  图二四 万佛阁(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万佛阁东南侧,由南向北拍摄)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25

  图二五 光绪御碑亭屋顶局部(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万佛阁二层,由内向外拍摄)

  赫达的照片中还保存了曾供奉于万寿寺中的无量寿佛塑像的影像资料(图二七)。据民国时期档案记载:“接引殿供奉接引佛铜像一尊,一丈六。”接引佛即西方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因此接引殿也称为无量寿佛殿。由于历史原因, 这尊佛像现已无存。据记载,殿内原供奉的无量寿佛塑像为漆金铜塑站像,高约五米。赫达档案中对于这张照片的描述为 :“Temple interior showing giant statue of Buddha at Wan shou si”,  即“万寿寺内展示的巨型佛像”。从佛像站姿和拍摄角度,结合对于造像高度的描述,可以推断照片中的佛像即为无量寿佛塑像。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26

  图二六 万佛阁局部(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万佛阁二层,由内向外拍摄)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27

  图二七 无量寿佛塑像(图片来源:WWW.hpcbristol.net。拍摄位置为无量寿佛殿内)

  六、1937 年宋致泉拍摄万寿阁被烧毁的新闻照片

  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和印刷术的发展,摄影作品开始应用于报刊媒介。新闻摄影也为后人提供了古建筑变迁的影像记录。

  1936年,因崇外东大地戒除所地址不敷用,北平市政府决定在西直门外万寿寺成立一处烈性毒品戒除分所。1936年11月6日,“北平市立第二烈性毒品戒除所” 在万寿寺成立并开始办公。至1937年,万寿寺戒毒所收容戒毒人员五百余人

  1937年4月27日,万寿寺戒毒所忽起大火。据《益世报》记载,当时政府为整顿市容,令警察局逮捕乞丐二百余人, 也送至万寿寺戒毒所内暂时安置。因此戒毒所原本占用万寿阁一层房屋不够,便将万寿阁二层打扫整顿,安装电灯,以收容乞丐。4月27日夜间,万寿阁楼上新安装的电线起火,将万寿阁的木结构建筑引燃,继而发生火灾,至4月29日上午方才熄灭。本次火灾将“万寿阁楼上下殿宇十间,东配房及过道共十间”全部烧毁, 损坏“东配殿及第三层院之东西配房共八间”,建筑损失约五万余元

  晚清民国万寿寺_image28

  图二八 宋致泉摄北平万寿寺火场鸟瞰图(《北洋画报》1937年5月1日第2版)

  此次火灾在当时反响很大,引起众多刊物报道。《北洋画报》1937年5月1日刊登了火场照片(图二八)。从照片中看, 摄影师以从南面北方向拍摄,图左上方建筑为大禅堂,图中下部火场为万寿阁原址。摄影师宋致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摄影家,在《图画时报》《北洋画报》等刊物中发表过大量摄影作品。卢沟桥事变后, 与范长江等人一同担任上询《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是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之一。

  七、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北京艺术博物馆在万寿寺成立以来,针对万寿寺及其古建筑群的沿革研究不断深入,2006年及2017年相继出版了《北京长河史万寿寺史》《万寿寺史料汇编》等研究成果,对明清以来的历史档案、笔记诗词等史料进行了详尽的整理研究,梳理出了万寿寺历史沿革的脉络。本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收集晚清至民国时期万寿寺相关影像资料,从老照片中探究已经消失无存的万寿阁、无量寿佛塑像和万佛阁内景,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丰富万寿寺历史研究的成果。

  摄影术作为一种技术和媒介,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而得到普及和推广。自19世纪中叶以来,影像资料成为新型的文献载体,为历史研究提供别样的视角。与文字资料相比,影像资料直观具体,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在保留时代氛围场景和历史细节方面具有文献史料无法替代的优势。除了文中所述几位摄影家的作品,在这一时期还有喜仁龙《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小川真一的《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佩克哈默的《北京美观》等。这些影像资料详尽地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是了解和研究北京史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世界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对馆藏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影像资料出版物和数据库资源日渐丰富,值得研究者给予更多关注和深入挖掘。


  ①吴群:《中国摄影发展历程》,新华出版社, 1986年。

  ②④《民国二十年万寿寺寺庙登记》,北京市档案局]002—008—00333,转引自张树伟:《万寿寺史料汇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第379页。

  ③⑦⑧《平戒毒所大火详志》,《益世报(天津)》1937年4月30日第五版。

  ⑤《北京市公安局关于各区署查获毒犯的训令》,北京档案馆]183—002—08071,转引自张树伟:《万寿寺史料汇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第386页。

  ⑥《万寿寺戒毒所定期正式开幕》,《益世报(天津)》1936年11月1日第四版;《万寿寺戒毒所昨日正式成立》,《益世报(天津)》1936年11月7日第八版。

  (作者单位 北京艺术博物馆)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