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壁留残雪梦,帖续晚香刊——南海会馆《观海堂苏帖》考

日期:2022年08月11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张云燕

  《观海堂苏帖》镌刻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因帖石置于南海会馆观海堂壁中而得名。帖石刊刻了宋代大书法家苏轼书写的29首诗歌,底本为南宋汪应辰所辑的苏书丛帖《西楼帖》拓本,因选择精当、刻工上佳,为众多文人墨客所推崇。

  《观海堂苏帖》的刊刻受到了当时“宗宋崇苏”风气的影响,也为京城赏苏、咏苏又增一处胜迹。

  一、南海会馆的沿革与布局

  北京南海会馆位于今西城区米市胡同43号。道光三年(1823),南海籍士人廖甡倡建县馆,吴荣光等同乡官宦慷慨捐资,将乾、嘉两朝重臣董邦达、董诰父子的故宅买下作为馆址。光绪六年(1880),又于馆南侧增购宅院二区,形成后来南海会馆的格局,共有四进13个院子,房屋190余间。

  会馆中的建筑仍基本保持董宅的面貌,坐西朝东,并列四组院落,其北面三组是典型清代“三轴四部分”的官宅格局(图一)。中轴为礼仪部分,包括大门和观海堂院、神厅院、神厅后院三进院落。观海堂院为礼仪正厅,为会馆祭祀、议事的场所。南轴为居住区, 原本仅泳珠堂一进院落,后来添建云曙轩、擢秀堂院成为三进,布局紧凑整齐,以实用性为主。北轴为休憩部分, 包括四进院落:花厅东院、花厅院、花厅西院和大树院。其中花厅院是清末思想家康有为来京时的固定居所。作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康有为居住过的七树堂、汗漫舫等建筑在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会馆主产的其他建筑则作为建设控制地带处理。

1

  图一  京都南海会馆地段图

  二、《观海堂苏帖》基本情况

  南海会馆的观海堂壁间原本嵌置着15方书法帖石,镌刻了宋代书法家苏轼所书诗歌29首,以其所处地点而得名《观海堂苏帖》。这套帖石刻成于道光十八年,规模虽不甚大,却因选择精当,刻工上佳, 历来备受赞誉,在清朝晚期的诸多刻帖中占据重要地位。

  据长期居住在会馆七树堂中的老居民关珮瑜女士回忆,帖石的存放地曾几经变化。先是从观海堂院中移出,置于会馆花厅院(康有为故居)东游廊中。20世纪50年代初,游廊被拆除,帖石被堆放在院角枣树下长达数年。后来移至南横街粤东新馆碑亭,嵌墙保存。“文革”中,帖石中的11块被砸毁,其余被用来铺地,现今皆已佚失。2013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北京南海会馆观海堂苏帖》一书,将全套拓片影印出版,为研究提供了便利。帖石共刻苏轼所书诗文29首,具体篇目如下:

  1.《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十孝博奉使岭表一首》(正书)

  2.《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一首》(正书)

  3.《次韵三舍人省上一首》(行书)

  4.《送贾讷倅眉一首》(行书)

  5.《书郭熙〈秋山平远〉一首》(行书)

  6.《书郭熙〈秋山平远〉二首》(行书)

  7.《和王明叟喜雪一首》(行书)

  8.《梅花一首》(草书)

  9.《雨中一首》(行书)

  10.《读孟郊诗二首》(行书)

  11.《次韵答刘泾一首》(行书)

  12.《章质夫寄崔徽真一首》(行书)

  13.《续丽人行一首》(行书)

  14.《轼谨赋挽辞一章寄献故提刑郎中伯伯灵筵》(正书)

  15.《次韵完夫舍人见戏一首》

  16.《调巢生一首》(正书)

  17.《王仲至侍郎见遗穉栝诗一首》(行书)

  18.《昔年七绝三首》(行书)

  19.《熙明张侯永康所居万卷堂一首》(行书)

  20.《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一首(行书)

  21.《都厅题壁诗并和诗》(行书)

  22.《行县诗卷》(行书)

  23.《送杨礼先知广安军一首》(行书)

  24.《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一首》(行书)

  帖石末尾刻正书小字题跋:苏文忠《西楼帖》诗文二帙,吴荷屋中丞所藏宋拓本也。余酷爱之。与孔炽庭太史选其精者,重摹诗二十九首,刻成置南海馆中。道光戊戌冬廖甡记。阴文印“鹿侪”(图二)。

2

  图二 《观海堂苏帖》末尾题记

  三、《观海堂苏帖》与《西楼帖》

  镌刻《观海堂苏帖》所依据的底本并非是苏轼书法墨迹,而是另一部丛帖《西楼帖》流传下来的拓本。《西楼帖》,又称《成都西楼苏帖》,刻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是一部汇集苏轼一家之书刊刻而成的大型丛帖。刻帖者为汪应辰(1117—1176),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人。诗人,散文家,学者称玉山先生,《宋史》有传。十八岁即考取进士第一名,授镇东军签判,回朝后召为秘书省正字。因反对秦桧议和遭到贬斥,谪建州、广州等地十数年。至秦桧死后方召回得以重用,累官至吏部尚书。卒,谥文定。《宋史·艺文志》载文集五十卷,今传《文定集》二十四卷。

  乾道元年(1165),汪应辰以敷文阁直学士出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西楼帖》即在此期间刻成。帖石所置之西楼位于成都府治内,常常作为太守招待僚属或来宾饮宴的场所。据徐无闻《成都西楼苏帖初笺》考证,西楼在唐时位于四川节度使署内,五代前蜀、后蜀时被改建为皇城,北宋真宗时,张咏移节署于蜀宫,西楼即蜀宫中的会仙楼。宋元易代之际, 成都作为抗元战争的重要地区,建筑损坏颇多,西楼并墙上嵌置的苏书帖石也一并毁于战火。

  史载《西楼帖》卷末有汪应辰题记: “右东坡苏公帖三十卷。每搜访所得, 即以入石,不复诠次也。乾道四年三月一日,玉山汪应辰书。”如果按照宋人刻帖一般分卷的容量来推算,三十卷大约相当于《淳化阁帖》的三倍,堪称洋洋大观。汪应辰数年苦心搜集,聘请良工精心摹刻,历代藏家向来认为帖中所收无一伪作,且刻工精致,能够逼真地表现东坡的笔墨精神。光绪年间,杨寿昌为刊刻《景苏园帖》,委托杨守敬为之选择苏书篇目。杨守敬遍阅当时所见的历代苏书帖本,一一评定真伪优劣,在评价此帖时赞道:“大抵汪氏《西楼帖》去东坡未远, 故所收皆晚年精到之作。”

  遗憾的是,《西楼帖》原石已经佚失不存,现存拓本也不完整,存量大约仅相当于原帖数量的三分之一。现存《西楼帖》传世拓本共计六册,天津博物馆收藏五册,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藏一册。《观海堂苏帖》所刻诗文皆出自天津博物馆所藏之第四、第五两册,为研究方便,现将这两册《西楼帖》拓本的流传情况做一简要梳理。

  天津博物馆所藏《西楼帖》拓本五册,其中第二、三、四、五册形制相同, 所钤收藏印也相差不大,应当是作为一个整体流传的。根据其中的题记、印章等, 可以考证出这几册拓本在清中期以后的流传脉络。道光十五年(1835)何绍基购得拓本,不久后被吴荣光索去。道光十八年,廖甡、孔炽庭从吴荣光处得见此帖, 选择诗文29首刻成《观海堂苏帖》。吴荣光去世后,其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 将拓本转赠给潘正炜。另据何绍基题记, 同治二年(1863),帖册已归于南海伍氏。随后,又经王存善收藏,宣统元年(1909),端方从王存善处购得四册拓本,连同光绪二十七年(1901)从广东购得的另一册《西楼帖》旧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日所见的规制。端方去世后,后人将五册一并出售给徐世昌。徐世昌晚年居住在天津,离世后收藏皆归从弟徐世章保管。1954年徐世章去世,家人遵其遗嘱,将徐家所藏尽数捐给国家,五册《西楼帖》拓本入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2004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合并,建成天津博物馆。

  四、《观海堂苏帖》的刊刻与书法艺术

  经过核对篇目,《观海堂苏帖》所刻诗文皆出自天津博物馆所藏之第四、第五册,比原拓本仅少四篇,编次顺序与原拓相同。从帖后题跋可知,编选篇目者为廖甡与孔继勋

  廖甡(1788—1870),字鹿侪, 广东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授工部主事,历任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都水司郎中等职。京师南海会馆筹建人之一。道光十八年授四川夔州府知府,亦曾任河南开封府遗缺知府、汝宁府知府、南汝光兵备道等职。

  孔继勋(1792—1842),字开文,号炽庭,广东南海人。道光十三年(1833) 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因清翰林院有修史职能,故以“太史”称翰林。孔继勋少传才名,精于书法,又工诗文,尤其对鉴别古人法书名画独具精识。笃嗜收藏,建“岳雪楼”存放所藏古籍字画。其子孔广陶、孔广镛亦善于书法,锐意收藏,将家藏名迹撰为《岳雪楼书画录》传世。

  《观海堂苏帖》中所收苏轼诗文年代跨度较大,充分反映了苏轼各个时期的书法特点。《读孟郊诗》(图三)、《次韵答刘泾》、《章质夫寄崔徽真》、《续丽人行》等皆写自元丰元年(1078)上半年,此时正值苏轼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期,结体显得略扁,且用笔提按明显。苏轼在元丰年间书风的转变与颜真卿、杨凝式、李邕等人的影响有关。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写成的《次韵完夫舍人见戏一首》,可以看到苏轼个人书风已发展成熟。《送贾讷倅眉诗》(1086)、《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1087)、《次韵三舍人省上》(1087)(图四)等诗写成于苏轼仕途的平稳期,心态闲适, 生活顺遂,作品多潇洒自如。从帖中可见,其个人风格得到了强化,结字呈右上方倾斜,用笔提按加重,字形大小不一, 通篇气韵连贯,堪称“无意于佳乃佳”的绝好范例。《观海堂帖》所选诗中,创作时间最晚的是绍圣元年(1094)二月的《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图五)。上年九月宣仁皇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元祐旧臣前途难测,苏轼在纷乱的时局之下出知定州。此时苏轼已年近六十,行笔老辣,气势沉雄,可谓“人书俱老”,正是杨守敬所谓“晚年精到之作”,弥足珍贵。

3

  图三 《读孟郊诗》局部

4

  图四 《次韵三舍人省上》局部

5

  图五 《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局部

  《观海堂苏帖》由吴荣光亲自钩摹, 刻工为京师名手劳子六。晚清宋诗派作家、被称为“西南巨儒”的郑珍盛赞此帖:“此东坡先生墨迹十五石,荷屋所钩摹者。世刻苏书,莫美于戏鸿堂《寒食帖》,以斯比之,又下矣。”此帖绝少失笔,以致“几于篇篇尽善”,较忠实地传达出了苏轼书法的笔墨意蕴,尤为难得。

  五、“年年置酒寿东坡”

  《西楼帖》拓本收藏者吴荣光是清代后期为数不多的大收藏家之一,书画藏品丰富,所收多海内绝品。选择苏轼书法刻于会馆之中,有吴荣光本人书法偏好的缘故,也与嘉、道以降京城的宗宋崇苏之风有关。康有为曾称赞同乡先贤吴荣光:“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法为吾粤冠。”又说:“吴(荣光)为深美,抗衡中原,实无多让。”陈永正在《岭南书法史》中写道:“吴荣光早年学欧阳询,……后受刘墉、翁方纲的影响,转习苏轼的行书。虽率意作书,而不离规矩, 取姿东坡,则变化其笔法,离披特甚,时人戏称之为‘烂苏体’。”吴荣光的行楷书主要取法苏轼,与苏体对比,可以看出不少相似之处。从笔法上看,二人都采用中锋为主、中侧并用的方法,结字上吴荣光也有苏轼一般“左秀右枯”的特点。

  翁方纲是对吴荣光影响较大的人,二人在书法上的交往非常频繁,吴荣光的许多藏品都经过翁方纲题跋。翁方纲对苏轼极为推崇,在广东购得苏轼《天际乌云帖》墨迹,又在英德南山后崖壁间发现苏轼手题,重摹刻石自随,并从此自号“苏斋”。乾隆三十八年(1773)冬,翁方纲在琉璃厂购得宋版《施顾注苏诗》残本, 大喜过望,于同年十二月十九日,在苏斋召集同人为苏轼庆祝生日。后来,这一活动被翁方纲坚持下去,往往在每年的十二月十九日,翁方纲都在苏斋设东坡像,请文人墨客来此小集,为东坡祝寿,并观赏苏诗善本、苏轼书画作品等,题咏唱和。“为东坡寿”的活动直至翁方纲去世前一年仍在进行。此外,翁方纲在江西为官时,每年都为黄庭坚过生日,并刻印黄诗注本,可见殷殷崇宋之情。

  吴荣光作为“苏斋弟子”,也多次参与到“为东坡寿”的活动之中。嘉庆十七年(1812),翁方纲八十大寿这一年的十二月十九日,吴荣光还将自己所得的蔡襄《茶录》宋拓残本携至苏斋,与《天际乌云帖》《施顾注苏诗》同观,与会者多有诗作。

  “为东坡寿”的活动经过翁方纲近二十年的坚持,成为了京城文人冬季十分重要的一次雅集。翁方纲去世后,程恩泽等人也会在十二月十九日这天召集文人同观书画,题诗相和,为东坡庆生。

  这种对苏轼的推崇固然有翁方纲等人个人偏好与号召力的因素在,能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聚集一批在京城文坛、书坛有影响力的文人,举行“为东坡寿”的仪式,必然与当时学术圈中涌动的思潮有关,程恩泽本人便是道、咸年间兴起之“宋诗派”的领袖之一。《观海堂苏帖》正刊刻于宋诗之风大行其道的时期,也使京城咏苏、赏苏又增一处胜迹。

  ===============================================================================

  ①北京南海会馆布局参见《宣统南海县志》卷一“图说”,《京都南海会馆地段图》《京都南海新旧会馆并附属邑馆公产地段全图》,《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30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年,第11—13页。

  ②本文中《观海堂苏帖》拓片均引自该书,下文不再一一说明。

  ③④徐无闻:《成都西楼苏帖初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⑤⑦ 陈上岷:《杨守敬选刻〈景苏园帖〉采用的原帖目录及述评》,《文物》1983年第1期。

  ⑥廖、孔二人生平参见《中国方志丛书·同治南海县志》卷十三《列传》,中国台湾成文出版社, 1967年,第237、258页。

  ⑧ [清]郑珍:《跋吴荷屋刻〈东坡诗稿〉拓本》,见郑珍:《巢经巢文集》卷五,《丛书集成续编》159册,中国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第96页。

  ⑨ [清]康有为撰、崔尔平校注:《广艺舟双楫注》“尊碑第二”“行草第二十五”,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第83—84页,第235页。

  ⑩陈永正:《岭南书法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114页。

  (作者单位: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