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原北京西直门南小街弥勒庵里的观音菩萨像

日期:2021年06月10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弥勒庵,又名护国弥勒十方禅林、弥勒庵十方禅院、弥勒院。原址为西直门南小街127 号,即今之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5 号。弥勒庵现已不存,有石碑一,两面均刻观音菩萨像,一面为明万历壬辰年(1592)《九莲观音像碑》,一面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千臂千眼观音像碑》。

  

  弥勒庵九莲观音像碑及题记局部

  据史料所载,弥勒庵原为唐代北留庵。明万历戊午敕建重修,赐额“敕建护国弥勒十方禅林”,民国时仍存于庵内的石额可资为证。弥勒庵万历《九莲观音像碑》左上角有小字两行,题为:九莲观音像,大明万历壬辰年孟春正月二十五日弥勒院住持海观立石。但“弥勒院住持海观”七字字体与它字不同,且笔划重叠,似在铲去原字之基础上重新镌刻。另一铁钟铸《观世音普门品》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经咒文字,落款有“大明万历戊午年丁巳月吉旦日……弥勒庵十方禅院住持方丈系四川重庆府涪州里渡镇程氏之子如愿 ……”,从铸钟之落款及石额的万历年款可知,弥勒院重建于万历戊午年(1618,万历四十六年),住持为四川重庆人如愿。弥勒庵为万历皇帝敕建,铸钟者又多为皇帝近侍太监,而石碑上之“九莲观音像”更表明弥勒庵与皇家的关系。九莲观音亦即九莲菩萨,据明史记载,九莲菩萨指万历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先是万历十四年(1586)太后慈宁新宫莲花应瑞,且太后夜梦九莲菩萨授经,觉而一字不遗,因录入大藏中。在皇室的造神过程中,慈圣太后一步步与九莲菩萨紧密相连,太后继而更成为九莲菩萨之化身。万历帝造“九莲菩萨像”,颁赐天下名山古刹,敕建弥勒十方禅林是为其一。京城内慈寿寺、长椿寺等皆有“九莲菩萨像”。慈寿寺九莲菩萨像碑刻于万历十五年(1587),题刻“赞曰 惟我/ 圣母慈仁格/ 天感斯佳地/ 阙产瑞莲加/ 大士像勒石流传延/ 国福民霄壤同坚”“大明万历丁亥年造”。从题刻上看,万历十五年时尚写作在瑞莲上加大士(观音)像,而在万历二十年(1592)时,相同的菩萨图像则直接被题写为“九莲观音”。现藏于法源寺中的万历十七年(1589)通月和尚所刻的一块“九莲菩萨像”碑上也出现了韦驮像,可见此时已完全将慈圣太后与观音菩萨对应起来。韦陀的出现进一步证实了九莲菩萨即观音的身份。

  

  慈寿寺九莲菩萨像碑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闫霞供图)

  弥勒庵“九莲观音像”线条温婉细腻,绝非民间俗匠可为,特别是九莲菩萨像之诸多图像因素与京西法海寺观音壁画有惊人相似之处,如菩萨右侧上方乘祥云之韦陀。慈寿寺的九莲菩萨像中并没有出现韦驮菩萨像, 而弥勒庵的九莲像中则多出了韦驮像。法海寺壁画出自明代宫廷御手,弥勒庵“九莲菩萨像”比之较晚,图像的承袭关系一目了然,此番迹象进一步佐证了弥勒庵之建寺、造像、铸钟均与皇家活动密切相关,其建寺之资或出自内帑。

  

  清乾隆千臂千眼观音像碑局部

  清代雍乾两朝均有关于弥勒庵之记载。清《雍正庙册》记弥勒庵为大僧庙,殿宇十七间,禅房十六间,住持海观。《乾隆庙册》则记其住持为寂承。弥勒庵前述“九莲观音像”明碑之背面,刻有一尊“千手观音像”,文字不多,仅在底部正中有赞曰: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右下角有字:时乾隆戊寅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和月八日吉立弟子法名寂智。左下角有字:京都西直门内敕建弥勒院住持海观量周虔造千手千眼观音圣像。海观之名共出现三次,一次是出现在明碑中,两次是出现在清代《雍正庙册》和乾隆碑上,由是而知海观其实是清代雍乾时期弥勒庵之住持。海观即海观量周,为贤首宗之三十一世,于雍正乙巳年(1725)募修弥勒院改为十方禅院,其在乾隆二十三年造“千手观音像”时有意将明代题记的部分文字除去,代之己名,是十分有趣的一种现象。《千臂千眼观音像碑》上的观音图像构图紧密,千手观音双跏趺坐莲台上,台下为八角形台座,束腰处有四力士,中间为观音的坐骑狮。宝座两侧是韦陀等两位护法尊神,环绕于千手观音周围的是四位密教菩萨及四大天王,最上部是华盖及飞天,而画面中最有意趣的当属最下部的莲池图像。善财和龙女相对各自立于一朵莲花上,细观图像可以看出,匠师在不停变换阴刻、阳刻等雕刻手法,使画面不至于单调,似乎是在尽力模仿碑阳“九莲观音”中莲花的姿态。池塘中不仅有盛开的莲花,还有半开的菡萏和未开的莲苞,以及茨菰、芦苇、浮萍等水生植物,甚至还有一支残破的莲叶无精打采地垂在水面上,这完全不似佛家胜境中的莲池,俨然一处人间荷塘小景——满池娇。

  

  清乾隆千臂千眼观音像碑

  清代作为十方禅林的弥勒庵(院)依旧宏阔,从乾隆《京城全图》上看,弥勒庵山门东向,有山门殿一间,山门两侧各有一小门,南小门之南有临街房四间,北小门之北有临街房两间。第一进院有前殿三间,南北耳房各三间。二进院正殿三间,当为弥勒殿,院落北侧有房五间,南有配殿三间,紧挨配殿之西有房屋五间。三进院有后殿五间,北有房屋九间,南有配殿三间。四进院有后房八间。殿宇之宏阔,可以想见当时佛事之盛。清代虽无更多文字记载,但嘉道间仍可见弥勒院法事活动之痕迹,20 世纪30 年代调查时院内有大圆铁炉一,上有“嘉庆十七年九月吉日,万古流芳”铭文,又弥勒殿仍存“慈云永庇,道光十八年戊戌五月白山惠成敬题”之木额均可为其证明。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弥勒庵

  民国时寺庙调查档案中均称弥勒院,直至1952年时弥勒庵仍为佛教道场。2008 年实地调查时弥勒庵早已不存,现为生态环境部信访接待室所在的办公大楼。

  ( 王敏庆)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