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 市文物局作专题发布

日期:2023年05月04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4月27日下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场。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市文物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区、海淀区、通州区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介绍我市文博事业开展的实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北京市文物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持续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全面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首都文博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下我从五个方面介绍:

  一、突出价值优先,增强人民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北京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50多万年的人类史、1万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首都文博事业迎来最好发展时期。发展迄今,北京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两处,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两处。全市登记备案博物馆215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拥有馆藏文物501万件/套。北京文物数量和质量在全世界大都市中排在前列,“含金量”极高。

  北京革命文物丰富、红色基因深厚,我们统筹推出建党、抗战和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已经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646件/套。特别是不久前,我们顺利实现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向公众开放,打造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加强“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保护传承利用,推动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向社会开放,这些承载着光辉记忆的文物建筑广受社会关注,是生动的党史“教材”、现实的党史“教室”。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价值,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能极大地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以“赶考”的清醒与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围绕北京“三大起源”,推进中华文明起源、城市之源、都城之源的考古研究和价值阐释工作;依托高校等研究机构成立文化研究中心,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重大课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突出系统保护,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坚持”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北京聚力奋战“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重点工作任务。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通过构建保护体系、持续修缮文物、推进环境整治等密集措施,特别是去年10月《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赋能老城文化复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已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今年即将发布《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致力于到2035年将北京城打造为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推动创建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一批卓越博物馆,培育一批“小而美”的地域特色博物馆,开展“类博物馆”登记管理试点,建设多样化公共服务空间。继续推进区域文化遗产成线、连片保护利用,以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和北京长城、大运河两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统领,创建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积极建设市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高质量完成好中国长城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西山永定河博物馆、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涵养修复的贯通融合,形成“三条彩带绕京城”的生动格局。同时,我们将继续健全完善文物保护、研究阐释、政策制度、功能发挥四大体系,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得到系统保护与利用。

  三、突出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首都文博工作正聚焦生活化、数字化、社会化三个方向并持续发力。一是致力将文物工作“化厚重为灵巧、化古老为时尚、化冷门为热门”,打造“会馆有戏”“古建音乐季”等文化品牌,推出《博物馆之城》《最美中轴线》《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等一批文物文化题材精品力作,推动文物文创和文化产业发展,让文物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二是致力数字博物馆、智慧文博建设,上线“数字中轴”“北京博物馆云”等微信小程序,做好“北京文博”等公众视频号推介,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三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西城区分两批集中推出15项文物活化利用计划,东城区发布首批10个焕发会馆活力合作征集项目,我们今年将发布《北京市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导则》,继续鼓励各区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讲好文物故事。

  四、突出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物,传承文化遗产。北京现有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等超过100家,平均每年举办展览600余项、活动逾千次,年服务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今年举办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系统活动,同时在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基础上,将举办首届“北京博物馆活动月”系列活动,继续举办2023北京长城文化节、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和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三大文化节,办好北京公众考古季、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等系列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同时,将持续举办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等赛事活动,增强公众参与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参与感、满意感和幸福感。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正加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2021年,首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共征集到参赛作品35433件;2022年,第二届大赛共收到来自90690名选手的参赛方案76419件,并实现了老中小年龄段全覆盖,国内32个省市、特别行政区,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全参与,京内16个区全推广“三个突破”。今年4月,第三届大赛已经启动,项目征集突出“百姓参与、百姓助力、百姓推动”的目标,充分激发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同时将健全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和舆论监督制度,积极培育文物保护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鼓励“最美文物守护人”宣传推介,发展“长城保护员”队伍,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新格局。

  五、突出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北京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资源在推动国际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盘活文物优势资源,广泛地开展与各国的文化交流,让文物活起来,让交流动起来,让声音传出去。参与承办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连续多年举办北京中轴线保护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举办“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国际研讨会和“世界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搭建中日韩合作平台,持续推进中日韩博物馆国际研讨会。形成博物馆展览“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格局,成功举办系列出境展览;在中国和秘鲁建交50周年之际,与秘鲁11家博物馆共同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了“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展,增进了中国与国外人民的友谊。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中引入国际元素,充分展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当代价值,美、法、澳等15家海外华文报纸进行重点报道和整版宣传。承办的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第19届大会,共67个国家1500多名代表参加,在国际博物馆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结合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环球云赏北京中轴线之美——北京中轴线双百新媒体中英双语全球大直播”活动,深受海内外网民关注,超6亿网民点击观看。

  今后将继续开展北京白塔文化周活动,举办中尼文化交流活动,打造“白塔之夜”文化品牌。扎实做好北京中轴线国际交流,帮助世界读懂中国。深入挖掘贝家花园、上义师范学院黑山扈校区旧址等20世纪早期中法人文交流历史遗迹内涵,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讲好中法友谊故事,促进中法交流合作。积极举办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分论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北京文博工作者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继续开拓进取、守正创新,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首都文博资源,奋力开创首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提问

  记者: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想请问一下,准备开展哪些系列纪念活动?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

  

  记者:随着国际博物馆日临近,《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将在年内正式公布,想请问陈局长,围绕这一《规划》北京将推出哪些举措推动博物馆之城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