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遗址
1、元大都城墙遗址
时代: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
元大都城墙遗址是元代大都城的外郭城遗址,主要以土夯筑,俗称土城。
城墙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竣工。为加强防御,又在大都城的十一个城门建造了瓮城和吊桥。明朝建立后,在原来元代城墙的基础上,用砖包砌起来,并将元代的北城墙南移1千米,重新建筑明城墙。因此,元代的北城墙和西城墙的北段保存了下来。元大都城墙的建筑形式、建造方法和周密严谨的规划设计,成为研究元代建筑和元代城市营造工程以及北京城市发展史重要的实物资料。
2、十字寺遗址
时代:元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
十字寺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北三盆山。该寺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为佛教寺庙。贞观十二年重修,辽应历二年至应历八年(952~958年)再修,更名为三盆山祟圣院。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更名为“十字寺”,改为景教(基督教的一支)寺院。明代复为佛寺,民国后逐渐衰落,今只余遗址。遗址现存殿基、院墙、石构件以及明代重刻辽应历十年(960年)《三盆山崇圣院碑记》及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大元敕赐十字寺碑》二通。十字寺遗址是目前北京已知唯——处元代景教寺庙遗址,是北京乃至全国中两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二、古墓葬
1、金陵
时代:金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
金陵位于房山区车厂村,初建于金海陵王时期(1149~1160年)。金陵陵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皇陵,也是北京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帝王陵。现已发掘睿陵(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陵是北京重要的古代帝王陵寝之一,对研究金代历史发展、金代建筑艺术、营建工程等具有重大作用。
2、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
时代:明至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利玛窦是意大利传教士,也是一位数学家。明万历十年(1582年)来中国传教,并向中国介绍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和数学等科学知识。1610年,利玛窦在京病逝,明万历帝赐“腾公栅栏”为其墓地,1611年人葬。从此此地即成为京城传教士墓地,时人称“栅栏墓地”。清初,顺治帝赐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墓地于栅栏墓地西侧。以后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等中外教士80余人葬于此。1900年墓地被毁,同年重修。60年代,墓地再毁。1979年,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墓园得以重修。1984年,扩建新墓园,竖残存各国教士碑60尊。1993年,清代石门移至墓园南端,形成现今墓地格局。
3、袁崇焕墓和祠
时代:明至民国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
袁崇焕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和著名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祠堂建于清代中期,现存祠堂五间,两侧廊心墙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琛撰《重修明都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祠后为袁崇焕墓,建于明代,墓前立有道光十一(1831年)年湖南巡抚吴容光提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袁崇焕庙建于1917年,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五檩,硬山过垄脊筒瓦屋面。袁崇焕庙坐落在高约1.3米的虎皮台基上,庙堂内三间各自分隔,内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撰书石刻及门联多方。
三、古建筑
1、承恩寺
时代:明至清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
承恩寺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街,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予修缮。承恩寺占地约6000平方米,共计四进院落。包括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院墙四角有瞭望碉楼,下有地道相通,为明、清寺庙所罕见。天王殿保留四幅腾龙壁画,绘画技艺高超。寺内存有明初碑刻2通。承恩寺是研究明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2、地坛
时代:明至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地坛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夏至”日祭祀地皇神祇的专用场所。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原名方泽坛,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名地坛。明清屡次扩建、修缮。地坛占地约1平方千米,由两重坛墙将其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各建筑群体按其用途择地而建,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为主的建筑格局。包括拜台(方泽坛)、皇祗室、斋宫、神厨、神库、钟楼、銮驾库七组建筑。
地坛选位、规划、建筑以及祭祀礼仪和祭祀乐舞均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设计。
3、德胜门箭楼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德胜门箭楼位于西城区路德胜门立交桥北侧,是明清北京内城九座城门之一的德胜门之箭楼,是护卫城门的军事堡垒。德胜门箭楼建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后历经不同程度的修建。箭楼坐南朝北,平面呈倒“凸”字形,面阔七间(29.77米),进深两间(7.50米),前楼后厦,重檐歇山绿琉璃剪边顶,是明清北京城的重要城防设施,德胜门箭楼是研究古代都城建设、建筑营造技术以及北京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4、月坛
时代:明至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月坛位于西城区月坛北街,又名夕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秋分”祭祀夜明之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的专用场所。月坛现存建筑有具服殿、钟楼、拜台棂星门,外坛墙呈形,原周长786米,坛墙东、北面各开天门一座,均面阔三间,北坛门东有角门一座。
月坛选位、规划、建筑以及祭祀礼仪和祭祀乐舞均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为主的格局。
5、中南海
时代:明至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中南海位于西城区西长安街北侧,是中海和南海的统称。中南海始建于辽,金代为万宁宫,元代以此为中心营建皇宫大内,明清成为皇家御苑。
中南海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既有庄严肃穆的宫殿式建筑,又有灵活多变的园林式建筑。各景区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各具特色。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阁、蕉园和孤立水中的水云榭。南海主要景物有瀛台,瀛台东有石桥通达岸边。中南海另有丰泽园和静谷,是园中之园,尤以静谷的湖石假山堆叠手法高超。中海“水云榭”,南海“瀛台”,连同北海“琼华岛,构成“三海”中的“三神山”。
6、大觉寺
时代:明至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大觉寺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西南的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明宣德三年(1428年),清代曾修葺。
大觉寺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保持了辽代契丹人“朝日”的习俗。中路轴线依次为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建筑,两侧有碑亭、钟鼓楼。另有方丈院、僧房、香积厨、四宜堂、憩云轩、僧迦陵和尚舍利塔、龙王堂、领要亭等建筑。寺内供奉的佛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
7、日坛
时代:明至清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日坛位于朝阳区朝阳门外,又名朝日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春分”时祭祀太阳的地方。现存建筑有具服殿、神厨、神库、钟楼、祭乐器库、宰牲亭、棕荐库、拜台棂星门。坛墙呈方形,原周长968米,西、北坛墙各有一座天门。
日坛选位、规划、建筑以及祭祀礼仪和祭祀乐舞均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为主的格局。
8、静明园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静明园位于海淀区玉泉山,是突显于西山之东的一座小山丘,山形奇丽,林木葱郁,多奇岩幽洞。金章宗时期在此修建“玉泉行宫”,明清两代大肆园林建设,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相继而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玉泉山改名为“静明园”,成为皇家专用的苑囿。
静明园占地面积约0.65平方千米,有六座园门,园内建有大小建筑群30余组,4座不同形式的佛塔。全园分南山区、东山区及西山区。南山区是精华所在,有宫殿区、玉泉湖及系列精品景点,西北两面以山为屏,山峰上点缀华藏塔及玉峰塔。东山区包括玉泉山的东麓及若干小湖泊,以构筑的小型水景见长,最北部以北峰的妙高塔为结束。西山区地段开阔平坦,布置有东岳庙、圣缘寺、清凉禅窟等,形成以宗教建筑为主导的景观特色。
9、健锐营演武厅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健锐营演武厅位于海淀区红旗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清代健锐营为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操演攻取碉楼的演武场所。
健锐营建筑格局完整,宏伟壮观,集城池、殿宇、亭台、教场为一体。健锐营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包括团城、演武厅、东西朝房、西城楼门、实胜寺碑亭和碉楼。
10、万寿寺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万寿寺位于海淀区苏州街长河北岸,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六年(1761年)扩建成现有规模,为京西著名的皇家大寺。
万寿寺布局严谨,错落有序,规模宏大,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观音殿、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和万佛楼等,主殿的两侧均建有配殿、配房、群房等附属建筑。东路为方丈院,西路为行宫院,是慈禧太后去往颐和园途中驻跸休息之所。
11、关岳庙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关岳庙位于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49号,原为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贤亲王的祠堂,光绪十七年至二十五年(1891~1899年)修建。民国年间,北洋政府在其后寝祠内塑关羽、岳飞像,故改称关岳庙。
关岳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主要建筑集中排列在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琉璃照壁、庙门、中门、正殿、后寝祠,附属建筑分列两侧。中院东西有跨院,西跨院分南北两院,东跨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祭祀性建筑。
12、醇亲王府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醇亲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前身是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作为王府建制,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进行大规模修缮。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出生地。
醇亲王府由建筑区和花园区两部分组成。建筑区位于东侧,有正门、正殿、后寝、后罩楼以及两侧的配殿、配楼;西侧为王府花园,回廊曲折,亭、台、阁、榭点缀其间。醇亲王府是研究清代王府历史和建筑形制的典型实物资料。
13、广济寺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广济寺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是京城著名的“内八刹”之一。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在金代寺址重建,民国时毁于火,后再重建,保存较好。
广济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完整,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多宝殿和舍利阁,附属建筑分列两侧。西院有持梵律殿、戒台、净业堂和云水堂。东院有法器库、延寿堂。寺内保存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罗汉造像、明版大藏经、乾隆年间的青铜宝鼎等附属文物。
14、柏林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柏林寺位于东城区戏楼胡同1号,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
柏林寺坐北朝南,建筑分为三路,主要建筑建于中路,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和万佛宝阁,共五进院落,东西两侧各有配殿、廊庑。东西路另有行宫院、东斋堂和小法堂等建筑。柏林寺保存的龙藏经版,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珍贵文物。
15、爨底下村古建筑群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已有近500年历史,曾为京西古驿道商品交易的客栈。
村坐北朝南,村域面积5.33平方千米,建筑主要以清代山地四合院为主,现存院落75个,612间房屋。村落依山而建,分上下两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为南北轴线,呈扇面形向下延展,规划严谨、建筑精良、因地制宜、装饰华美、巧用空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北方古建筑群。为研究清代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和山区建筑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
16、安徽会馆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
安徽会馆位于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3号、25号和27号,是京城著名的会馆之一。馆址原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承泽的别墅故址,后又有许多知名人士曾在此居住。李鸿章兄弟于同治十年(1871年)在此创建了安徽会馆,接待在职州、县以及副、参将以上级别的实权人物的重要场所。会馆分三路院落,包括戏楼、思敬堂、藤闲吟屋、龙光燕誉堂等建筑,馆北有花园,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
17、报国寺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
报国寺位于宣武区报国寺前街1号,创建于辽,现存建筑多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报国寺规模宏大,是京师南城巨刹之一,现存中西两路建筑群,中路四进院落、西路六进院落,单体建筑总计34栋,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寺中存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制重修报国寺碑。
顾亭林祠位于寺院西侧,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字亭林)曾寓居寺内,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何绍基、张穆等人集资为顾建该祠,成为后代缅怀祭祀名人的场所。
18、京杭大运河
时代:北魏至清
地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浙江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发轫于2400多年前引长江水入淮的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形成今日之规模。沿线蕴藏的丰富文物遗存,包括城镇、衙署、驿站、钞关、寺庙、桥梁、堤坝、码头、船闸等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史、漕运史、经济史、工程技术史、交通史具有重要价值。
四、石窟寺及石刻
无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位于东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建于1905-1911年。现存建筑均坐北朝南排在一条东西马路的北侧,其中位于中央两栋为主楼,东西两栋为配楼。主楼为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三角桁架,坡屋顶,建筑造型粗犷厚重,是北京早期折中主义形式的优秀作品,两侧配楼风格同主楼一致,建筑质量比主楼稍差。
1904年,清政府参照日本高等教育的模式,规定京师大学堂学制分为三级:“高等学堂”(相当于专科,包括中学、西学),“分科大学”(相当于本科,包括各类专业),“通儒院”(相当于研究生院)。1910年3月31日分科大学开学,民国后合并,正式成立为国立北京大学。
2、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清陆军部旧址和海军部旧址位于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变更官署,原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同时新建陆军部办公楼群。1910年12月清政府成立海军部,选择1907年陆军部东侧新建的清贵胄学堂为办公楼,两部共用一座大门。
3、亚斯立堂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1870年,美国美以美会在崇文门内孝顺胡同购买房产布道,同年兴建北京基督教亚斯立堂,1882年扩建的新堂落成,1900年夏,教堂在义和团运动中被大火焚毁,1906年重建。重建的教堂为近代折中主义风格,现存两组建筑,一为教堂大门。大门坐东朝西,立面3间,中间一间为门道,门道外立面用方壁柱和拱券装饰,门道两侧为警卫室和门房,仅留一拱券窗。檐部用砖砌出突出椽头和线脚,檐部以上为女儿墙,用突出的方柱头和雉堞造型装饰,建筑灰砖清水墙面,现保存完好。
另一建筑为教堂,近代折中主义风格,地上一层,半地下一层,坐北朝南。平面为二个方形组成,形成两个独立空间,分成正、副两堂,中间以活动木墙相隔,立面向南,大门在两边布置,立面中心是个巨大拱券窗,两边附两个小券窗。大门在两边布置,均为拱券大门东部为主门廊,方形门廊上置一尖顶。教堂内部是木结构,木柱支撑三角桁架,主教堂上一座八角采光亭,亭檐下为采光窗,旁附有一个小八角采光亭。主立面和东西立面均置雉堞女儿墙,铁皮屋顶,装饰不多但工艺考究。
亚斯立堂原为教区主堂,教区于1903—1909年形成。除教堂现仍保存有主教堂、同仁医院、慕贞女中部分建筑,是近代教会文化的实物遗存。
4、清农事试验场旧址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清农事试验场旧址位于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7号(现为北京动物园使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商部奏请将乐善园及附近的广善寺、慧安寺划为农事试验场,此后屡有扩建。现存建筑有畅观楼、鬯春堂、大门、门内正楼及侧楼。试验场大门,砖造,仿文艺复兴券柱式,坐北朝南,正面三门;门内正楼及侧楼,二层砖木结构,折中主义形式,木外廊铁皮顶;鬯春堂,传统三卷勾连搭形式,灰筒瓦,硬山带前后廊;畅观楼,二层折中主义风格,木桁架铁皮屋顶,大门作柱式门廊和拱券。
5、西什库教堂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西什库教堂原址建在中南海西的蚕池口,因此也叫蚕池口教堂。清初,法国传教士张诚、白进等人来中国传教。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在皇城西安门内赐给法国传教士广厦一所,名叫救世堂,为北堂前身。
现存北堂为法国哥特式建筑,大堂面积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塔尖高约31米。大堂前有月台和汉白玉石栏,正门两旁有碑亭两座。大堂坐北朝南,立面钟楼三层,一层为三间,每间一个层层递进的尖券透视门,门间有汉白玉雕的西洋柱式,柱间壁龛中雕有耶稣像;二层中间为玫瑰窗,两边为尖券窗;三层中间为高耸的三角山花,两边为天券窗。四层钟楼均为尖塔造型。教堂平面为十字造型,内部纵向三排木柱,顶为三角桁架,灰筒瓦,清水墙,侧面为壁柱和尖券窗。
6、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时代:清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国立蒙藏学校位于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8号,旧址明初为常州会馆,是京城最早的会馆之一。清初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太宗皇太极的十四女恪纯公主下嫁吴应熊,所以人们一直称这里为驸马府。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分设左右两翼宗学,培养宗室弟子,右翼宗学即设于此。后来为清高宗第一子定亲王永璜之长子绵德府第。1913年蒙藏院在此开办蒙藏专门学校。1923年秋,李大钊、邓中夏等来校开展革命工作。1924年乌兰夫、奎壁、吉雅泰等一批青年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并在此组建了蒙古族的第一个党支部。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分为东西两路建筑。西路有三进院落,建筑高大,主要由府门、正厅、过厅、后厅、东西跺殿、东西配殿等建筑组成。东路有四进院落,建筑相对较小,包括大门、正殿、北房、东西配殿、东西耳殿。
7、北京国会旧址
时代:清至民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北京国会旧址位于西城区佟麟阁路52号,建成于1913年。现存建筑有国会议场、“圆楼”、原仁义楼、礼智楼的两栋两层带前廊的楼房。
国会议场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层,东、西、南三面都有狭长的门厅。穿过门厅即为会议大厅,建筑外表极简陋,全部用手工灰砖砌造;国会议场议会大厅北侧为“圆楼”,因楼内会议厅平面椭圆形得名;地上二层,灰砖砌筑,三角桁架,楼内南部为三间休息室,北部为一半圆门厅围合一圆会议室;国会议场东侧为二排二层带前廊的楼房,当时用作议员起草宪法办公场所,为灰砖清龥浇ㄖ龥龥龥氰旒芷挛荻ァ?BR> 辛亥革命后,1912年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参议院,作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构。4月5日,临时参议院随临时政府迁至北京。1913年4月8日正式国会(参众两院)成立,临时参议院解散。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国会解散。1925年改为北京法政大学。1927年后合并为京师大学法学科。
8、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时代:清至民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45号(现为北京市鲁迅中学管理使用),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学堂坐北朝南,由六栋二层楼房组成,从南向北依次为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和四号楼(一栋四合式围楼),四号楼西侧为五号楼,二号楼西侧是一栋称为文化苑的二层楼。整组建筑为清末西洋古典折中主义风格,在西洋柱式和拱券做法中夹杂了许多中国传统砖雕花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清学部决定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建筑校舍,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民国成立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建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9、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刷局旧址
时代:清至民国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
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刷局旧址位于宣武区白纸坊路23号。1915年建成投入使用,主要有主工房大楼、机务科工房、活版科工房及三座二层办公楼。财政部印刷局前身为清度支部印刷局,辛亥革命后,改称“财政部印刷局”,是中国采用雕刻版凹版设备印钞的第一家印钞厂。
10、大栅栏商业建筑
时代:清至民国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
大栅栏商业建筑位于前门外大栅栏地区包括瑞蚨祥、谦祥益、祥义号门面、劝业场。
瑞蚨祥位于宣武区大栅栏街5号,1910年建成,为二层木结构建筑,现仍为瑞蚨祥绸布店使用。谦祥益位于宣武区珠宝市5号,建于清朝末年,为地上二层砖木结构建筑,现仍为谦祥益绸布店使用。祥义号门面位于宣武区大栅栏1号,建于清朝末年,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大门人口处有一高二层的西洋巴洛克风格的铁艺大棚,现为诚宜厚商场管理使用。劝业场位于宣武区前门廊房头条17号,最早建于1906年,被毁后于1918年重建,沿纵深方向为三个大厅,每个大厅是贯通三层的天井,是北京最早集购物、娱乐和餐饮于一体的大型近代商场,现为北京新新宾馆管理使用
11、协和医学院旧址
时代:清至民国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协和医学院旧址位于东城区帅府园胡同包括协和医学堂旧址、娄公楼、哲公楼、文海楼三座主体建筑和后期所建的“A”至“P号楼,建于1904—1925年间。
娄公楼;哲公楼、文海楼三座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灰砖墙体,属西方古典折中主义风格。
后期的“A”至“P”号楼分二期所建,第一期工程按英文字母编号,从“A”到“N”有礼堂、教学楼、病房、宿舍、仓库等共14栋楼,除“A”楼礼堂外,其余各栋均由连廊相连,每楼多为三到五层,均为砖木结构,仿清代官式宫殿建筑。第二期工程是“O”楼和“P楼,外形为西式风格;地下一层,地上各为四层、二层,平顶,砖混结构。
协和医学院旧址总体布局为沿十字轴的对称布置,在西、南两面各形成三合院。其建筑风格既反映出折中主义,又反映了复古主义,因而有“中国式宫殿里的西方医学学府”之称。
12、北平图书馆旧址
时代:民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北平图书馆旧址位于西城区文津街7号,1929年3月开工,1931年6月落成。图书馆正门为三间琉璃门座式,体量高大,气势宏伟;主楼二层带前廊,配楼一层,楼间连以平顶连廊;书库在主楼后部,各楼均有地下层,造型仿清官式宫殿楼阁,绿琉璃庑殿顶,汉白玉须弥座式栏杆。
北平图书馆前身为1909年清学部主持设立的京师图书馆,1929年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称“国立北平图书馆”。同年5月,在文津街兴建新馆。1931年7月,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建国后该馆改称“北京图书馆”。后来以该图书馆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图书馆。1986年后,这里为国家图书馆善本部。
13、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
时代:民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坐落在海淀区温泉风景区显龙山南坡上,于1937年4月落成,纪念园内有石门、古碑、碑亭、石幢、石屏、纪念塔等建筑。1912年1月3日,驻守滦州(今河北滦县)的清军第二十镇军官王金铭、冯玉祥等人率部起义,后不幸失败。1936年,为纪念滦州起义死难烈士,由冯玉祥等人发起并赞助修衣冠冢和纪念塔。
14、孙中山行馆
时代:1924~1925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孙中山行馆,位于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23号原为民国外交总长顾维钧宅。行馆有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5间;第二进院,北房5间,东耳房3间,西厢房5间,东厢房1间;东院南房3间,东房5间;宅院四周绕以回廊。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抵北京讨论国事,临时住在花园前的正房里。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25分,孙中山先生在此逝世。
15、北京鲁迅旧居
时代:1924—1926年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北京鲁迅旧居现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北京鲁迅博物馆内,建于1924年,为一座小型四合院,北房3间,南房3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鲁迅先生曾于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这里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鲁迅在北京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