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建党99周年【一线风采】耐得寂寞守芳华

日期:2020年06月29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 前 言 】

  再过几天,我们即将迎来党的99岁生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99年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峥嵘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推动首都文博事业发展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最前沿,处处都有咱们文博系统青年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站在第一线、冲在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责任担当守护着首都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让党旗始终在首都文博战线上高高飘扬。在“七一”到来之际,结合我局今年组织开展的“青年党员作主讲”活动,我们邀请了部分青年党员干部线上讲述他们的理想与担当,同时还精选了党史故事,缅怀先辈、传承遗志、砥砺前行,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导 语

  闫丽,首都博物馆保护部副研究馆员,中共党员。她投身文物保护工作,不断攻克一个个难题,用科学技术守护国家文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先后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优秀宣讲员、北京榜样和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现为第十一届北京青联常委。

  

  

  耐得寂寞守芳华

  我叫闫丽,2006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学专业毕业后,来到首都博物馆工作。那时首博新馆刚刚开放,对于一个学习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博物馆无疑是陌生的,而想到自己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能够用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为后人留下历史的记忆,我便迅速投入到了一线工作中。

  2007年7月,江西东周墓出土丝织品,我作为微生物保护的代表被派往考古现场做样品采集、出土丝织品整理等工作。我发现,对于刚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来说,由于墓葬环境的特殊性,影响了文物的色泽和图案品质。某些出土丝织文物表面存在白色结块,去除难度很大。很多精美的文物,就因为没有很好的清理和保护方法而难以展示其珍贵的历史价值。找到合适的微生物分解血渍和结晶盐成了我为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有了思路,我便一头扎进了生物实验室,一遍又一遍的实验。辛劳终于有了回报,2010年,培养的微生物清除血渍终于成功了,仅仅进行几分钟的无动力浸泡,血渍就消除了,这表明微生物清洗文物不仅可行,而且高效。

  2011年,我选择攻克纸质书画文物的揭展与微生物技术融合的难题。揭展是古书画保护的最关键环节,书画性命,全在于揭,致力于毫芒微渺间,有临渊履冰之危。我再一次投入到繁复的实验中,纸张文物是非常脆弱的,而古老的墨痕水彩更是不容侵蚀,稍一个不小心就会让整个实验过程前功尽弃。2013年的一天,我终于在实验室找到了一种能够分解粘接剂还不损伤纸张及颜料的菌株,随即便开始没日没夜地研究该菌株揭展的详细机理与最优配方。整整一年,在顶楼闷热不通风的条件下,我磨练了心智,也终于捕捉到了13m.N这个如绒毛划过手心般触感的最佳揭展力,得到了书画文物的揭展剂。2014年11月23日,在厦门举办的博物馆博览会上,我代表首都博物馆展示了研发的生物揭展技术,引起了很大反响。目前,已经有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安徽博物院等20多家文博单位试用了该技术,并出具了试用报告。

  2018年我开始针对文物出土、保藏过程中霉菌代谢产物形成的霉斑这一难题展开研究。通过对丝织文物和古书画上采样的霉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和形态学观察,对霉菌的种属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制出了对书画和丝织品有一定效果的防霉和除霉的生物学配方试剂。

  几年来,我已在文保行业核心期刊发表研究成果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完成了两项北京市地方标准的制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用科学技术保护国家文物,我们永远在路上。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