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箭楼从建成那天起,就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征,直到现如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说起前门仍只认为就是正阳门的箭楼。正阳门的箭楼如此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其建筑的高大宏伟,更是因为它几经焚烧和重建,对众多参观者来讲它的许多地方都像谜一样,例如正阳门箭楼箭窗的准确数、正阳门千斤闸之谜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箭楼箭窗的个数。这还得从箭楼的历史讲起,因为不同时间期箭楼的箭窗数量也是不同的。
正阳门的前身是元代的丽正门,丽正门起初只有城楼,没有箭楼,直到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才加修了瓮城和箭楼。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将元大都城墙南移一公里,并在此基础上重新修建了南正门丽正门,也就是现今正阳门所在的位置。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丽正门被改称为正阳门,但那时的正阳门也只有城楼没有箭楼。直到正统四年(1439年),朝廷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墙和城门时正阳门才修筑了瓮城、箭楼和东西闸楼。
正阳门箭楼自建成后几经焚毁和重建,其中有史料记载的就有5次,光明代就有过两次被焚毁和重建的记载。第一次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丁夜,正阳门箭楼被焚毁,至于被焚毁原因史料中没有记载;另一次,是在明末。据文献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晚,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在率部撤离北京时,放火焚毁宫殿及内城9门城楼。
这些明代史料均没有正阳门两次焚毁后重修箭楼的箭窗个数。
有关正阳门箭楼箭窗个数的最早记述见于清乾隆年间的《高宗实录》。在正阳门箭楼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被第三次焚毁后,重建时,在内务府大臣金简《堪估正阳门外焚毁宫房事奏折》中提到正阳门修缮工程主要包括:“……外面下檐炮窗三层,上檐炮窗一层,每层南面十三座,东西二面各四座,共计八十四座。”根据这段记载,结合正阳门箭楼砖砌堡垒式的建筑结构,我们可以计算出箭楼箭窗的个数。箭楼上下4层,南、东、西3面辟箭窗,南面4层每层开箭窗13孔,共52孔;东、西侧各4层每层开箭窗4孔,共32孔;加上抱厦两侧上方各辟箭窗1孔,共有箭窗86孔,是用来对外射击防御的。
箭楼的第四次、五次焚毁和重建分别是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这两次重建的过程中,箭楼箭窗的个数并没有什么变化,仍旧是86孔。
1915年,为了缓解前门地区交通堵塞的状况,国民政府开始了对前门的改造工程。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主持了箭楼的改造工程。他大胆采用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的设计方案。箭楼增设了混凝土仿汉白玉护栏,在其东、西两面增筑了欧式浮雕(华盖式造型)各一尊,在一二层添建了箭窗的弧形遮檐,抱厦两侧各增加4个箭窗,这样,箭楼箭窗数就从86孔变成了94孔。
我们今天看到的正阳门箭楼的样子仍是1915年改造后的模样,从此以后,箭楼没有再进行过较大的变动。但是,箭楼箭窗的个数并没有因此而止。1928~1940年间正阳门箭楼曾经作为北平国货陈列馆存在,前后计12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作为陈列国货场所的正阳门箭楼“室内因亮光不足,在北墙上添玻璃铁窗高七尺宽九尺半一堂”,在厚实的北面城墙上开了一堂高2.16米、宽3.20米的大窗,箭楼开北窗后采光条件大为改善。至此,正阳门箭楼箭窗数变为95孔。虽然,严格说起来,箭楼北面城墙上开的铁窗不能称之为箭窗,但对于已经从防御功能转为礼仪和艺术观赏功能的箭楼来说,北面的这扇铁窗也算得上是箭楼的一种装饰和艺术品。
箭楼面阔七间,宽62米,进深20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进深12米,通进深32米,居于内城各门箭楼之首。从正阳门箭楼不同时期箭窗的个数的变化,我们看到了箭楼功能的转化,同时,箭窗个数的变化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