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龙
在位于北京新街口的徐悲鸿纪念馆中,保存着一幅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名画——《衙斋听竹图轴》。画面中一丛娟秀的毛竹,枝干细嫩挺拔高耸,竹叶茂盛婆娑,一派盎然生机。细心品鉴,竹篁所象征的谦虚秉直、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永不屈服的气节,无言自现画中。
此画是徐悲鸿先生早年花重金购买。当时画面的局部已破损、霉烂,徐先生仍如获至宝亲手补缀,并一直保存在身边直到生命尽头。徐悲鸿先生喜爱这幅画绝不仅仅是折服于此幅画所展现的艺术魅力,更因此画中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风吹竹叶的萧萧声,让身为“芝麻官”的郑板桥想到的不是品茶饮酒花前月下,而是这劲劲秋风是否给百姓带疾苦,身为百姓的父母官要仔细体察民情、有所作为的警示。这首诗展现郑板桥的高风亮节,而这也正是徐悲鸿先生最崇敬的品格。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的父亲是一位收入不多的教书先生,其父为其取名“燮”是取其“言行一致”之意,其字“克柔”是取其“克勤克俭”之意。郑燮三岁时母亲去世,由父亲和继母抚养。他自幼刻苦读书,并苦心钻研书法和绘画。但是,在清代早期,读书人只有熟读四书五经精于八股中举当官才是最佳出路,郑燮的特长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他年轻时在不断参加科考的同时,继承父业以教书谋生,家境一直较贫寒。在他的《哭惇儿五首选一》中写道:“天荒食粥竟为常,惭对吾儿泪数行。今日一匙烧汝饭,可能呼起更重尝。”
郑板桥故居
1736年乾隆元年时,已44岁的郑燮终于参加殿试高中进士,六年后他入山东任范县令。1746年,他又自范县调任莱州府潍县(现山东潍坊市)。在任县官期间,郑板桥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勤谨,以民为本。他在其所绘《竹石图》题诗也勉励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灾荒年时,他开仓赈民;同时兴办水利、修建城池,使流民、饥民得以就业。风调雨顺之年,他又大兴农桑、减免苛捐促进经济复苏。郑燮喜爱画竹绘兰是因为他喜爱竹子兰草的风骨和节气,外柔内刚不屈不挠精神:“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寒,自有春风消息。”
他不仅严于律己,对待自己的家人也是严格要求毫无懈怠放松。任县令时他曾给帮助自己照看孩子的弟弟写信嘱托:“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侧,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郑燮这种为官做人的风范,自然不容于当时腐败盛行的官场。1753年,61岁的郑燮终于因赈济灾民得罪了上峰,被迫弃官回归故里。
郑板桥纪念馆中郑板桥赈灾场景
清乾隆时期,许多官吏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郑燮离任时则是:“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他离开潍县时,百姓夹道挽留,家家画像祭祀。
郑燮弃官回扬州后,既不攀附权贵为自己谋利,也未有离职之愁苦,他无怨无悔,自食其力卖画为生:“宦海归来两鬓星,故人怜我未凋零。春风写与平安竹,依旧江南一片青。”
对待人生,晚年的他更是豁达开朗,他在自己七十岁的题诗中写道:“老老苍苍竹一竿,长年风雨不知寒。好教真节青云去,任尔时人仰面看。”
郑板桥位列“扬州八怪”,“怪”的不仅仅是“删繁就简三秋叶,标新立异二月花”文风画风,更是其特立独行光照千古的人生追求,冰心玉洁、高山仰止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