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晚清至民国的门头沟煤业铁路建设初探

日期:2025年02月19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靖 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转型,逐渐发展近代化事业,并与国际接轨。就门头沟的近代煤业铁路来说,亦是如此。由于门头沟煤业的重要地位,自晚清至民国以来,北京地区的几条重要运煤铁路,或多或少与门头沟煤业有关。因此,笔者对与门头沟煤业有关的、近代以来建设的铁路,进行对比研究,以此专门撰写门头沟铁路建设初探一文,与诸君共同探讨商榷。

  煤业的开发离不开交通的发展,有些铁路即是为运送煤炭而建。由于门头沟煤业资源的区位优势,各方势力均有意建设铁路以便运输煤炭或开采门头沟的煤炭资源。这样,门头沟的煤业铁路应运而生。在铁路发展的近代化工业化过程中,门头沟地区的煤业铁路可谓走在先列。

  一、外国列强在门头沟修建运煤铁路的企图

  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逐渐在门头沟矿区修筑铁路,便于开采煤业来满足供应天津港的轮船运煤。1859至1865年间,驻英公使卜鲁斯便计划运送门头沟斋堂的煤炭,作为列强的轮船货运供暖燃料。1867年天津经营煤炭的英国煤商,广龙洋行的老板海德逊企图让清廷修筑铁路运输斋堂的煤炭作为燃料来供给天津的轮船使用。同年,英人米特在信中亦有修筑天津至斋堂的铁路的要求。1868年,10月14日英国人米特在给廉姆斯的信中提道:

  “……倘有一条铁路通到斋堂矿区,其利益便会如我所描述的那样大。……如果斋堂及其附近各矿能向外国贸易开放,这正是矿主们所急切盼望的,则从大沽筑一条铁路到斋堂,无疑地将是一项有利的投资……因为这条线路可以带来大家要用的软质无烟煤、青白石灰(white and blue lime)建筑用的石头,上等版石,也许还有目前很少想到的别的许多东西。”

  但是,外国侵略者直接在外交条约中具体要求京西煤矿的开发和运煤铁路的建造,应是英国公使阿礼国企图对斋堂矿的开发及其运煤铁路的建设。据《筹办夷务始末》载,1868年英国公使阿礼国,要求清廷在修订《天津条约》中,准许外国列强对斋堂矿的开发:

  “因各海口轮船甚多,需用煤炭亦甚多,缘由外国运煤炭至中国,为价甚巨,故必须用中国煤炭。现拟准洋人在中国地方开设煤窑,并用外国器具。其窑拟在宛平县界之寨塘,江宁府句容县界之煤广开设,嗣后再有相便之处,续行商定。”

  为了扩大运量和降低成本,阿礼国建议要求清廷允许修筑西山煤窑至北京的木质运煤轨道。由于清廷顾忌斋堂煤矿距离京师甚近,因此改换江西乐峰开矿。因此,京西木质运煤铁路的建设成为泡影。

  但是《天津条约》签订之后,列强在经济侵略和开发上,在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方面,可谓是有增无减,其客观上体现铁路运输对京西煤业发展的重要性,外国侵略者建设运煤铁路的要求,影响日后门头沟地区煤业和铁路的工业近代化发展。

图一 京门支线剖面图

  二、晚清政府对京门铁路的建设

  在1904年,煤商曾集资呈请清政府在门头沟一带修建运煤铁路,结果以“股本不可靠”驳回。同年11月,煤商再次呈请,并进一步陈述运煤铁路的利弊,也被搁置

  众所周知,京张铁路是中国近代以来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官款官办”附属于京张铁路的运煤支线。1906年7月,该线经商部奏请,由京张铁路修建,资金由关内外铁路余利项下拨付,才被批准。于是,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于同年10月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并于是年冬在田村、三家店分别设立工程处,负责施工。1907年3月,该线正式开工,11月6日通车至三家店,翌年9月通车至门头沟。作为京张铁路的支线,特别是专为运煤而建的铁路,在京西地区的近代化上尤为重要(图一)。正如清末的《政治官报》所载:

  永定河大桥一道计八空(通“孔”,笔者注),每空铁梁长百尺。桥墩连基均用唐山自造洋灰和石子制筑,工省料坚。其余涵洞三十八道,积长一百十三尺……

  “然全路安设诸法及一切制造均合华人使用。与收回洋人承办之路多须改良者不同……铁路之设必枝干互通而后运输利便。门头沟一带山北向,产高煤。从前专恃驮运,脚价即昂,销路遂滞。近日枝路一通,开车以来,运煤颇旺。后来营业自可望有起色……”

  关于京门铁路在工业近代化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京门铁路上永定河大桥的近代化意义。二,是京门铁路沟通北京城区和门头沟之间互相交流的重要作用。

图二 清末京门支线铁路桥和永定河

  中国最早的铁路桥梁可以追溯到1876年修建的吴淞铁路。1881年,唐胥铁路的建成揭开了中国自办铁路的序幕。之后,1894年詹天佑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成功建造了滦河铁桥。京门铁路最后的工程就是修建京门铁路桥,该桥建于1907年,横跨永定河,是京门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二)。詹天佑经过勘察永定河的水文情况后将京门铁路桥定为八孔桥。之后用打桩法试探永定河河底性质,确定地点后开始挖地脚,筑桥墩,桥墩高7.63米,桥墩及桥帽为圆柱形,用当时的124德国洋灰混合土浇筑而成。铁路桥的钢架为英国制造,整个铁路修筑使用洋灰混合土钢轨枕木建筑模式,需要大量的沙石,细沙与碎石可以就地采取,而规整的方碴片石就要建厂开采,于是在麻峪村建一厂、在城子村又建一厂,专门用来开采片石,而城子村石厂的石料专门用来修建永定河铁路桥。该桥在1908年修建完成交付使用,经历了百余年风雨沧桑的考验,至今依然十分坚固。属京包线支线,为我国最早的钢架铁路桥梁之一。其钢架产自英国钢铁厂,是清末北京早期近代工业化的标志。

  京门铁路连接门头沟和北京城区的作用与意义正如詹天佑本人所说,“所过大小集镇,均不寂寞,沿途民户亦繁,口外货车更源源不绝,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此外,京门铁路的建设,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我国一些先进爱国者对民族工业近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实践。同时,京门铁路也是门头沟地区乃至京西地区,近代史上第一个中国人自主修建,专为运煤的近代化铁路。同时也是我国铁路近代化自主性的具体体现,其中,铁路钢架桥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建设过程中,相关工业如水泥(当时的著名民族工业产品“马牌水泥”)的运用,是我国民族工业近代化的具体实施。客观上也为京西地区,在我国民族工业近代化里程上留下了显著的标志。

  三、民国时期门头沟开明士绅修建的“门斋铁路”

  “门斋铁路”,是民国初期由来自天津的开明士绅望族“李善人”在门头沟修筑的运煤铁路,是北京地区第一条民办铁路。由于斋堂出产的烟煤,是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的重要燃料和原料,1919年李士鉁提议修筑一条解决煤炭外运的铁路。为此,经斋堂铁路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依照民办铁路法,呈请交通部备案,修筑一条东起门头沟火车站,西到斋堂的铁路,全长63公里,定名为门斋铁路(图三、图四)。“门斋铁路从门头沟(城子)火车站起,经琉璃渠、龙泉雾、野溪、斜河涧、水峪嘴、丁家滩、韭园、色树坟、王平村到清水涧口止,长25公里,这是干线的第一段。自清水涧口起,经清水涧、桃园、大台、宅舍台到板桥止,长8公里,此为门斋铁路支线。1924年4月,门斋铁路正式开工建设。1927年2月,第一段和支线竣工”,第二段铁路从1928年1月开工,同年6月竣工。“自清水涧口起,经安家庄、雁翅、下马岭、傅家台、青白口、军响到斋堂止,全长30公里,此为干线第二段。原计划这段铁路按照第一段那样,修成正式的宽轨铁路,但因资金不足,仅从清水涧到傅家台,因陋就简,在荒河滩上铺设了一条轻便铁路。到1929年夏,山洪暴发,把轻便铁路冲毁,1931年夏,李家将轻便铁路修复,并向西延伸到斋堂矿区。”

图三 门斋铁路韭园段现状

图四 门斋铁路城子——琉璃渠段

  “门斋铁路由门头沟至板桥相距六十里,业已通车,计有山洞十四,最长者长一千二百尺,除山洞外,桥梁甚多,故筑路费至四百余万,现借京绥路车皮运煤。板桥附近土窑每日能产煤五百吨左右,因车皮不足,只能运出三百余吨,至斋堂煤矿公司股本原定官四商六,因受时局影响,致铁路仅修成一半,而煤矿尚未开工云。”

  “门斋铁路”的建设,是门头沟地区乃至北京市“民间融资,官商合办”的具体典型事例,是门头沟地区近代史上,民族资本经济深化发展和工业近代化的体现。亦是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民族资本经济支持的表现

  众所周知,在我国经济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铁路和煤炭的发展,可以算是工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门头沟地区,运煤铁路和煤业的伴生发展,说明当时煤业经济的繁荣。此外,从文中所列史料,不难看出,门头沟地区,尤其是斋堂地区的煤矿,对外来说,可谓是“供不应求”。理论上来讲。“门斋铁路”应该有进一步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因受时局影响”该铁路的建设,正处于北伐战争以后,南京国民政府与地方各军阀及其他势力“夺权混战”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仅完成名义上的统一,政局不稳。因此,一方面,其无力保障民族资本经济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需要,导致过多的税收,相反,给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负担,因此致“门斋铁路”的建设受阻

  四、总结

  总而述之,门头沟地区煤业铁路的建设,是最能体现中国近代史中,工业和交通近代化的具体实例。外国列强对煤业和铁路的企图;本国晚清和民国政府官僚为了运煤方便,修建京门支线;以及门头沟本地“开明士绅”为了煤业的开发贩卖,进行“融资”修造“门斋铁路”,是门头沟煤业铁路发展的主要“三股势力”。其中,外国列强虽然企图通过经济手段和修订《天津条约》的外交手段获取京西铸造铁路和开采煤业的特权,由于清政府的阻碍,使之未成。但是,外国人的这一企图,打开清政府以及后来北洋政府中的开明派官僚和士绅的眼界,启发他们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和思想,修建自己的铁路,开采自主的煤业,完成当地的工业近代化,此正是晚清洋务派“开眼看世界”“师夷之技以自强”和民国以来,爱国开明士绅发展和建立中国独立自主的近代工业体系的美好愿望和实际行动。由此可见,当时的“本国两股势力”即晚清、北洋政府和“开明士绅”,在推动门头沟煤业和铁路的工业近代化方面,起积极作用,京门支线成为连接门头沟和北京城的重要交通线和工业“桥梁”,一方面加强门头沟地区和外界的沟通,逐步实现近代化;另一方面,运输门头沟山区丰厚的煤炭资源通往内地,甚至海外。推而观之,对于国家的近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离不开开放的“全球化”视野和先进科技与思想的引进与学习,此外,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府的正向引导,民众的积极参与,亦是其事业发展和兴旺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经济近代化的重要保障。


  ①朱从兵:《甲午战前京津铁路线的筹议述论——兼议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起步的动力选择》,《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②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西煤业》,香港银河出版社,第71页。

  ③④⑦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西煤业》,香港银河出版社,第72页。

  ⑤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一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14,17,18,129—130,125,77,131—132,145—146,183页。

  ⑥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宝銞:《筹办夷务始末》,卷63—64,第62—64页。

  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朝上谕档》,档案号:532—1908;532—1909;532—1910。

  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政治官报·折奏类》,宣统元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五百八十三号,第13、14页。

  ⑩北京市档案馆:《京张铁路百年轨迹》,新华出版社,2014年。修筑京门铁路与京门铁路桥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詹天佑本人所写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一书,其中附有专门一章《京门枝路》,书中记录十分翔实细致,让我们可以了解到整座铁路修建的全过程。

  ⑪袁树森:《“李善人”与门头沟》,永定河文化博物馆编:《文博探索》2016年第2期。

  ⑫门头沟办实业的是李春城的次子李士鉁。进入民国之后,李士鉁(1853—1928)退出官场,致力于兴办实业。他管理家产并经营盐业,参加创办天津殖业银行,在京西开办斋堂煤矿,并与其兄李士铭、弟李士钰等人共同投资,成立了斋堂铁路公司,修筑了从门头沟(城子)到斋堂、板桥的运煤铁路,这是北京早期的商办铁路之一。(引自袁树森:《“李善人”与门头沟》)。

  ⑬1918年,北洋政府准备成立官商合办的斋堂煤炭股份有限公司,次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股东会议,公推天津的李士鉁为董事长,负责组织公司事宜。(引自袁树森:《“李善人”与门头沟》)。

  ⑭门斋铁路从门头沟(城子)火车站起,经琉璃渠、龙泉雾、野溪、斜河涧、水峪嘴、丁家滩、韭园、色树坟、王平村到清水涧口止,此为门斋铁路支线。(引自袁树森:《“李善人”与门头沟》)。

  ⑮自清水涧口起,经安家庄、雁翅、下马岭、傅家台、青白口、军响到斋堂止,全长30公里,此为干线第二段。原计划这段铁路按照第一段那样,修成正式的宽轨铁路,但因资金不足,仅从清水涧到傅家台,因陋就简,在荒河滩上铺设了一条轻便铁路。到1929年夏,山洪暴发,把轻便铁路冲毁,1931年夏,李家将轻便铁路修复,并向西延到斋堂矿区。(引自袁树森:《“李善人”与门头沟》)。

  ⑯转引自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矿业周报》,“斋堂铁路” 1930年51号、《矿业周报》1930年54号、“斋堂铁路修建现状”,第84号。

  ⑰龚会莲、胡胜强:《近代工业增长与北洋政府——弱政府与工业增长关系的近代样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⑱李怀信、姜亚东:《试论北洋军阀时期的军事经济》,《军事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作者单位:永定河文化博物馆)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