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爽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传统经济的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蕴含着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先民也不断地从现实生存的需要出发,不断实践着对于自然环境的创造性开发和价值利用。北京先农坛的耤田遗址是中国古代天子亲耕农田“以为天下先”的礼仪活动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义特殊。
北京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举行亲耕耤田礼的场所,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先农坛历经风雨沧桑,已从为帝王服务的坛庙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游览及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今天北京先农坛已经成为南中轴线上的一颗明珠,其中明清耤田遗址就这样作为“中轴线上的农业”展现在今人眼前。
一、耤田的由来
耤田,耤音同“集”,《史记》中又作“籍田”,《汉书》《旧唐书》等作“藉田”,明清以后多写作“耤田”。本义是耕作,后引申为借民之力耕田。“耤田”最原始的含义与井田制是密不可分的。井田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土地制度,早在商代便已存在,但直到西周才臻于完善。它为周天子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由公田与私田构成,因耕地划作井字形而得名。整块土地分为九块,中为公田,周为私田(见图一)。《周礼》中这样描述井田制:“孟子曰: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事。”①大意是:将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由于形状像“井”字,因此叫作“井田”,并且实行八户人家共同耕作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均有一百亩私田,先共同在公田中劳作,完毕后才可耕种自己的私田。
在《说文解字》中对“耤”是这样解释的:“帝耤千亩,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耤。”意为耤田是天子的祖宗产业,在井田制度下称为“公田”。公田因要依靠借助私力才能完成农事,所以又称耤(jiè)田,这就是耤田的真正含义。
图一 井田图(作者绘制)
二、耤田礼的由来
早在周朝,作为一个以农业为生的民族,周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上到统治阶级,下到庶民百姓,无不如此。为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也为鼓舞周人的劳动热情和夺取丰收的信心,周天子每年都会带领臣子和庶民在天子的耤田里躬亲耕作,并形成一套相应的礼仪——耤田礼。《研经室集》中描述耕耤礼的情形:“耕耤之礼,必躬亲者,《礼记·月令》天子乃择元辰,躬耕帝籍,《春秋外传》曰,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食为民天,民为国本。”②一年农事活动都将开始于早春。在春耕劳作开始之前,要进行周天子的耤田礼,以此来作为春耕开始的标志。周天子的耤田礼被后世作为制度之始,因“帝耤千亩”,这块特殊的田地,也被后世称为“帝耤”“千亩”,一直沿用至清亡。
《诗经》和《礼记》中也有大量反映西周时期“耤田礼”的文字。这些文字帮助我们梳理出“耤田礼”的起源、功能、仪式程序及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这对后世探讨古人的农耕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③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周天子祭祀自己的先祖,之后率领农夫播种百谷,他们要在一天之内把方圆三十里的良田都耕种完成,农夫们两人一组在田野上忙碌。”这是一首周天子祭祀上帝并亲耕以求丰年的欢乐乐歌。在这一天周王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在耤田礼上大家共同耕作的场面,也表现出周人重视农业的传统,并从另一侧面描绘了人们祈告天帝求丰年的心情。又如《礼记·月令》:“(孟春三月)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耤。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返,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④此段所述的是耤田礼举行的当天,天子先祈谷于上帝,然后亲自持耒耜并率领三公九卿和诸侯大夫们,在耤田中耕种劳作的场景。耕种过程中,天子先耕,然后由三公、九卿再耕,耕种完成后,要犒劳参加劳动的臣子,赐酒等。再如《周颂·载芟》这首:“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⑤这首诗是耤田礼中祭祀神明的一首乐歌。详细描写了春耕的忙碌和谐场景,想象着秋天丰收后的喜悦,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同时有关耤田礼的描写也出现在诗中。统治者亲载耒耜始耕于向阳的南亩之地,播下希望的种子。种子种在了地里,但希望却种在了人们的心里。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发芽生长,庄稼长势良好,所以收获丰盛,粮仓满满。这里似乎是作者的想象,看到种子播下,就联想到未来的丰收。进而描写丰收后的祭祀神祖活动,这也是耤田礼的一个环节。伴随着丰盛的祭品,香味远播的样子,粮食的丰收也能让老人长寿安宁,尤其突出人们丰收后祭祖的热情和喜悦。因此,这短短一首乐歌中就包含了一整年的农耕情况,亦展现出一个完整的耤田礼过程。
图二 北京先农坛耤田历史景观展示现状(作者拍摄)
三、北京先农坛耤田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极重农事,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先农坛即是为祭祀农耕文化的创始者神农氏而设。对神农氏设坛而祭,是由古时祀田祖于耤田之制演变而来,而与祭祀先农紧密相关的是耤田礼。耤田礼和祭先农都是为了强调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西汉开始,二者合为一,先农坛与耤田紧密结合在一起,耤田享先农成为历代统治者遵行的一项传统农事,沿袭至清亡。
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先农坛内的耤田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景观。作为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北京先农坛自明永乐十八年始建至今,已经历近600年的风雨。今天回望这处历尽沧桑的坛庙建筑,作为明清时期北京皇家祭祀建筑的重要遗存,有太多的故事发生,有太多的人驻足于此。它不仅是华夏民族重农固本思想的传播载体,也是今人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还原本真的重要研究对象。
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坛庙建筑悉仿南京旧制,《大明会典》中与耤田相关的描述如是:“国初建山川坛于天地坛之西。正殿七间,祭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钟山之神。东西庑各十五间,分祭京畿山川、春夏秋冬四季月将及都城隍之神。坛西南有先农坛,东有旗纛庙,南有耤田。”可以看出,耤田在整个先农坛的南部。清代康熙朝的《大清会典》中也明确记载了耤田位置:“先农坛,在神祇坛之西南,其东为耤田,皇上举耕耤礼,则行亲祭,其每年常祀,定于春二月遣官行礼,兹分列之。顺治十一年二月,皇上行耕耤礼。”⑥清代北京先农坛内,耤田的位置为先农坛的东侧。《清史稿》中对于北京先农坛耤田的位置做了更详细的描述:“天神、地祇、先农三坛,制方,一成,陛皆四出,在正阳门外,先农坛位西南,周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东南为观耕台,耕耤时设之,前耤田,后具服殿,东北神仓……”⑦北京先农坛内东南部为观耕台,前面即为耤田,后面为具服殿,东北为神仓。
今天根据对北京先农坛耤田遗址近8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清理出明清耤田的礼仪活动区和耤田的活动范围以及一个八角形的建筑基址。礼仪活动区范围的确定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从发掘的情况看,礼仪活动区的南边界已清楚。从观耕台南台阶下计算宽6.5米,东、西两侧范围尚无定论。根据考古工作报告、历史研究结果及相关规划等无法做到全面恢复明清耤田原貌,因此目前只在用地范围内对明清耤田进行部分恢复并设立历史景观展。根据考古发掘报告结合《光绪朝会典图》中“观耕台方五丈,高五尺……台前为耤田一亩三分”的历史记载,最终确定耤田历史景观展示用地约800平方米,除了景观展示外,还配合后期进行社教活动及室外展览之用,自此今天的北京先农坛明清耤田遗址以它丰富的历史价值为今人所用。
四、明清统治者与耤田
在以农立国的封建时代,历朝帝王都将农业置于重要地位,农事丰歉关系着经济兴衰,直接关系着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因此皇帝每年在先农坛耤田里的亲耕活动就成为了国之表率,以此来显示朝廷提倡农事,关心民生。耤田和帝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历史绵延,朝代更迭,人们却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恤农、悯农的故事,亦通过重农务耕的政策表现出一个国家治国理国的政治思想。
统治者举行耤田礼时的一些外在因素能够看出耤田礼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如皇帝亲耕服饰在几个时期的演变和明清两代皇帝来先农坛的次数,如(表一、表二)所示。
清代时,皇帝亲耕的礼服则已发展为以龙袍为主,龙袍上绣有沿自周天子祭祀礼服的十二种图案,被称为十二章,每种图案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如(表三)所示。
表一 皇帝亲耕服饰演变
周代 | 汉代以后 | 明代 | 清代 |
鹿皮皮弁服 | 以当代衣着为主 | 由皇帝衮冕到明代专属皮弁服 | 龙袍 |
表二 明清两代皇帝亲耕(遣官代耕)北京先农坛统计表
明代 | ||||
年号 | 在位年限 | 亲耕次数 | 遣官代耕次数 | 亲耕概率 |
永乐 | 22 | 0 | 17 | 0 |
洪熙 | 1 | 0 | 0 | 0 |
宣德 | 10 | 0 | 9 | 0 |
正统 | 14 | 0 | 13 | 0 |
景泰 | 7 | 1 | 6 | 14.3% |
天顺 | 8 | 0 | 7 | 0 |
成化 | 23 | 1 | 18 | 4.3% |
弘治 | 18 | 1 | 16 | 5.6% |
正德 | 16 | 1 | 12 | 6.3% |
嘉靖 | 45 | 2 | 28 | 4.4% |
隆庆 | 6 | 0 | 4 | 0 |
万历 | 48 | 1 | 7 | 2.1% |
泰昌 | 1 | 0 | 0 | 0 |
天启 | 7 | 0 | 3 | 0 |
崇祯 | 17 | 1 | 0 | 5.9% |
清代 | ||||
年号 | 在位年限 | 亲耕次数 | 遣官代耕次数 | 概率 |
顺治 | 18 | 1 | 7 | 5.6% |
康熙 | 61 | 1 | 59 | 1.6% |
雍正 | 13 | 12 | 1 | 92.3% |
乾隆 | 60 | 28 | 30 | 46.7% |
嘉庆 | 25 | 21 | 5 | 84% |
道光 | 30 | 17 | 13 | 56.7% |
咸丰 | 11 | 6 | 5 | 54.5% |
同治 | 13 | 0 | 12 | 0 |
光绪 | 34 | 14 | 15 | 41.1% |
宣统 | 3 | 0 | 3 | 0 |
(根据《明实录》《清实录》整理)
表三 根据《永乐大典》整理耤田服装纹饰与意义
纹饰 | 代表意义 |
日 | 太阳 |
月 | 太阴 |
星辰 | 周天之星 |
山 | 山川地祇 |
龙 | 遨行天地 |
华虫 | 凤鸟 |
火 | 光明与热 |
宗彝 | 一种长尾猿猴 |
藻 | 水草 |
粉米 | 白色米形图案,寓意食无忧 |
黼 | 半黑半白花纹,寓意趋善远恶 |
黻 | 左青右黑的斧形图案,寓意果断 |
表四 嘉靖皇帝对先农坛的变革
时间 | 变革 |
嘉靖九年(1530) | 将山川坛更名为神祇坛,一直沿用到万历四年(1576)。 |
嘉靖十年(1531) | 将风云雷雨及岳镇海渎诸神迁出内坛,在内坛南门外增设天神、地祇二坛。 |
嘉靖十一年(1532) | 下令建神仓以贮粢盛。 |
(根据《明史》《明会典》整理)
(一)嘉靖皇帝与先农坛耤田
嘉靖皇帝在即位之初,因生父尊号问题引发了明代大礼议的讨论,并延续至祭礼改制阶段。在此阶段,与先农坛相关的典章制度改革都有着详细的记载(表四)。在先农坛历史上,永乐始建、嘉靖改建、乾隆增建这三次大的变革中,嘉靖时期尤为重要,为先农坛的发展和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献中嘉靖皇帝关于耤田的记载也不胜枚举,例如《国朝典故》中记载嘉靖皇帝对于耤田礼思想内涵的认识如是描述:“(嘉靖)初,亲耕礼成,礼科给事中王玑言,‘耕耤实务有四:一供粢盛,二知稼穑艰难,三慎锡财用,四率公卿百官皆重农,以风示天下,使知务本。上是其言。’”⑧还有嘉靖九年时,文献中对于耤田种植的规范和种植种类、收获存放、用途及种子来源的描述也比较详细:“嘉靖九年,令以耤田旧地六顷三十五亩九分六厘五毫拨与坛丁耕种,岁出黍、稷、稻、粮、芹、韭等项。余地四顷八十七亩六分二厘九毫,除建神祇坛外,其余九十四亩二分五厘六丝四忽亦拨与坛丁耕种。上纳子粒俱输于南郊神廪,以供大祀等项粢盛。十年,户部题准,耤田五谷种子,每亩合用一斗,本部拨银,行顺天府收买送用,以后年份,于收获数内照地存留备用。”⑨
嘉靖皇帝在年轻时因礼制大讨论而对祭礼制度各项进行改革,都表明他是一个勇于创新的皇帝,也因为这些因素,他对北京先农坛的影响在历史上也是不可磨灭的,为后世先农坛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基石的作用,他自己与先农坛的故事也在史书上流传。
(二)康熙皇帝与先农坛耤田
清代康熙皇帝一贯的重农政策以及身体力行的重农实践在史书中留有许多资料。继明嘉靖帝在宫苑内辟地亲省耕敛事后,康熙皇帝也在宫苑的中海“尝亲临劝课农桑”之事,他虽然仅一次莅临先农坛亲耕,但深知“王权之本在乎农桑”的重要。他在西苑“治田数畦, 环以溪水”种试验田,培育良种,体察农事,后赐名“丰泽”。康熙时期的《御制耕织图》开篇的序就是这样写的:“圣祖仁皇帝御制耕织图序,于丰泽园之侧,治田数畦,环以溪水,陇畔树桑。”⑩
康熙皇帝在北京先农坛只有一次亲耕享先农的记载。在孝庄文皇后患病期间,赶回京城,亲自祭祀行耕耤礼,突显了这唯一一次亲耕的特殊之处,更突显了康熙皇帝重视农业的决心。而康熙皇帝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颁布了《御制耕织图》,从另一侧面也证明了康熙皇帝重农固本的精神思想。
(三)雍正皇帝与先农坛耤田
雍正时期把耕耤礼的制度建设推到极致,成为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制度。雍正皇帝不但亲耕,还在以往三推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推,并颁发新修订的《三十六禾词》,于雍正四年(1726)向全国发出谕旨, 颁发《嘉禾瑞谷图》。
之所以说耕耤礼变成了自上而下的国家制度,是始于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地方推行的举措,《清实录》中有明确记载,记述了雍正皇帝下旨各个省市地方设立先农坛的情况,文中所述如下:“皇上躬亲胼胝之劳,岁行耕耤之典,嘉禾叠产,异瑞骈臻,今复行令地方守土之官,俱行耕耤之礼,仰见皇上敬天勤民,重农务本之至意,宜恪遵上谕,通行直省督抚,转行各府州县卫所,各择洁净之地,照九卿所耕田数,设立先农坛,于雍正五年为始,每岁仲春亥日,率所属恭祭先农之神,照九卿例,行九推之礼,所收米粟,敬谨收贮,以供各处祭祀之粢盛,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从之,甲午。”⑪这也说明了雍正皇帝极度重视农业,知晓农业是固国之本,于国计民生都大有裨益。此外,雍正朝的《大清会典》中一处记载除了看出雍正皇帝对于农业的重视,以及在地方设立先农坛要求各地亦行耕耤礼的举措外,还能看出他着实是一个勤劳勤奋的皇帝,懂得稼穑之艰难,要求为官者时刻存有重农稼穑之心,为农者也不可以有苟安怠惰之心。“朕每岁躬耕耤田,并非崇尚虚文以为观美,实是敬天勤民之至意,礼日,天子为耤千亩,诸侯百亩,据此则耕耤之礼,亦可通于天下矣,朕意欲令地方守土之官,行耕耤之礼,使之知稼穑之艰难,悉农民之作苦,量天时之晴雨,察地力之肥硗,如此,则凡为官者,皆时存重农课稼之心,凡为农者,亦断无苟安怠惰之习,似与养民务本之道,大有裨益,着九卿详议具奏。”⑫而创作《嘉禾瑞谷图》的缘起是,雍正初年,五谷丰登,岁稔年丰,雍正帝闻各地上报粮食丰收情况,龙颜大悦,遂令大学士张廷玉传旨,让宫廷御用画师郎士宁作《嘉禾瑞谷图》。此后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稳。雍正五年(1727)八月二十八日,雍正帝颁示《嘉禾瑞谷图》,并降旨曰: “今蒙上天特赐嘉谷,养育百姓,实坚实好,确有明征。朕衹承之下,感激欢庆,着绘图颁示各省督抚等。朕非夸张,以为祥瑞也,朕以诚恪之心仰蒙,帝鉴诸臣以敬谨之意,感召天和所愿,自兹以往,观览此图,益加儆惕,以修德为事神之本,以勤民为立政之基,将见岁庆丰穰,人歌乐利,则斯图之设未必无裨益云,特谕。”⑬谕旨末端还钤上“敬天勤民”宝玺。除了颁布《瑞谷图》外,雍正皇帝还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为给臣民做出表率。《大清会典》中就有明确的记载,记述了雍正皇帝的一些实际行动,如:“仲春耕耤,以供粢盛,以重农事。我朝举行钜典,特命三王九卿为从耕官,康熙十一年,吿祭奉先殿。雍正二年以来,皇上每岁躬耕,三推礼毕,再行一推,以示率先农功至意,耤田嘉禾岁生,至有十三者,皆精诚感格所致也,又命直省郡邑,各设耤田,所在官吏,遵行惟谨,其致祭。”⑭而颁布《三十六禾词》也是雍正朝对于耤田礼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皇上躬祭先农坛,行耕耤礼,前期一日,遣官吿祭奉先殿。是年,奏定,颁发耕耤所歌三十六禾词一章,及筵宴所奏雨阳时若五谷丰登家给人足三章,奉旨,停止筵宴,耆老农夫各给赏布四匹。三年二月,上亲行耕耤礼如前仪,停止筵宴。”上述这些举措,只是其中一部分,根据文献记载,笔者整理出雍正皇帝在耕耤礼中的若干办法(表五),并对康熙《御制耕织图》与雍正《耕织图》的内容作几点比较(表六)。
表五 雍正皇帝为给臣民做出表率采取的办法(根据《清史稿》整理)
1 | 除元年外逢亲耕必去,把古制天子三推增加一推为四推。 |
2 | 雍正二年(1724),颁布新制三十六禾词。 |
3 | 在西苑丰泽园内康熙帝种植水稻处进行模拟耕耤——演耕,仪轨与耤田亲耕相同,为确保亲耕时万无一失。后世演耕地点亦包括西苑瀛台、圆明园山高水长。 |
4 | 仿康熙帝,再次颁布《御制耕织图诗》,以强调农桑之本。 |
5 | 颁旨各省推举县一级富有德望的老农,政府授予八品顶戴。 |
6 | 耤田礼成,罢设筵宴。 |
表六 康熙《御制耕织图》与雍正《耕织图》比较
名称 | 康熙《御制耕织图》 | 雍正《耕织图》 |
作者 | 焦秉贞 | 宫廷画师 |
绘成时间 | 康熙三十五年(1696)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六十年(1721)间 |
篇幅及内容 | 共46幅,耕图23幅,织图23幅 | 共52幅,耕图23幅,织图23幅,重复6幅 |
特点 | 清代第一部《耕织图》 | 图中主角,耕夫与织妇,全部都画作胤禛夫妇每图均有雍正御题五言诗一首 |
目的 | 劝课农桑,普及农业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 作为皇子,表现出勤奋、亲民、重视农业发展的一面,以博取皇父认可,达到朝野同情的政治目的 |
原本现藏地点 | 美国国会图书馆 | 中国国家图书馆 |
(四)乾隆皇帝与先农坛耤田
乾隆皇帝在亲行率耕中表现突出,行耕耤礼次数为历代皇帝之冠,在位六十年来,其中二十八次亲行耕耤。与此同时,他还坚持到丰泽园和圆明园的“山高水长”行演耕礼。另一方面,乾隆皇帝也喜欢作诗,在乾隆御制诗文中有不少内容都与耤田有关,并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春日北京先农坛亲耕耤田礼成后手录了《劭农纪典》册。
《劭农纪典》册是乾隆皇帝79岁,即己酉(乾隆五十四年)春日在北京先农坛亲耕耤田礼成后手录的历年创作“亲祀先农”述事诗及禾词,是清代帝王亲飨先农以示“重农务耕”的真实写照。在 《劭农纪典》册中收录的若干首诗中,其中最直击人心的一首写道:“廿七承明祀,八旬近次年。及兹能执礼,于是尽心虔。兴谷功垂古,绥丰惠助天。”这首诗作于乾隆五十四年,是这位耄耋老人最后一次亲耕先农坛。
乾隆皇帝与北京先农坛的告别感人至深,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自己和先农坛的留恋之情。他以79岁高龄、28次亲耕的结果为自己与先农坛的缘分画上了完满句号。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五味杂陈的吧,这样的一个成绩单需要上天的垂怜和他自己的努力,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结果,表达了这位十全老人内心的自豪和感悟,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泱泱大国对农业的态度和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回看这块特殊的田地和在这块田地上驻足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发生的故事,都浓缩为一座建筑的记忆,我们可以透过它看到更宏阔的历史影像,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治国之本和悠久的重农传统,展现着数千年农业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与蓬勃发展。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以重农固本为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为新中国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成就和变革。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快步伐、中轴线申遗工作大力推进的今天,先农坛作为北京中轴线南端西侧重要的历史文物建筑群,其中具有核心价值的耤田恢复了历史面貌,而这其中的耤田故事真实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重农传统,集中展示了明清时期国家层面的祭农礼仪。在传统史料记载的基础上还原历史画面,感受人物心情,让过往保持真实的温度,让历史变得生动鲜活,而“中轴线上的农业”在今天也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为北京先农坛的耤田故事赋予了新时代的灵魂和生命力,焕发出更为鲜明而持久的文化魅力。
①《四部丛刊初编·经部·周礼》卷第十二,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22年,第38页。
②《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研经室二集》卷第一,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22年,第12页。
③《四部丛刊三编·经部·诗集传》卷第十九,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22年,第24页。
④《四部丛刊初编·子部·吕氏春秋》卷第一,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22年,第4页。
⑤《四部丛刊初编·经部·毛诗》卷第十九,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22年,第28页。
⑥《康熙朝大清会典一》卷六十五《礼部·祠祭·清吏司群祀三·先农》。
⑦《清史稿·礼一·吉礼一》。
⑧《国朝典故》卷三十五。
⑨《明会典》卷五十一。
⑩《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七年八月上》乾隆七年八月壬戌。
⑪《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四年九月》雍正四年九月丙午。
⑫⑭《雍正朝大清会典二》卷六十一《礼部·仪制清吏司·耕耤》。
⑬《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五。
(作者单位: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