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跨越文化的桥梁:高校国际国内学生代表赴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日期:2025年10月24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为赋能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讲好北京文博故事,提升中外学生跨文化理解与合作能力,10月16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参与“京彩文化”项目的高校国际国内学生代表赴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展“跨越文化的桥梁”2025年度第六场主题研学活动。

  孔庙和国子监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始建于14世纪,历经元、明、清三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太学),兼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两组建筑构成了“左庙右学”的规制。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文博发展中心、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北京市对外传播交流中心和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共同组织承办。来自挪威、土耳其、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等11个国家及地区的国际国内学生及参与“京彩文化”项目的高校大学生共2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参与者合影

  为增强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为国际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的机会,北京市文物局招募并组建“文化使者”团队,从国际学生的视角讲述北京文博故事。本次活动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的马来西亚籍学生白湘怡以“文化使者”的身份介绍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简要情况、展陈特色及文创产品。

  中外学生跟随讲解,依次参观了先师门、进士题名碑林、辟雍大殿等核心建筑。在成排的进士题名碑前,学生们驻足观看,上面刻满了古代科举获得功名者的姓名。石碑承载的历史痕迹,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与传统。辟雍大殿是国子监的标志性建筑,其四周环水,由四座石桥连接的布局,曾为皇帝讲学之所。留学生们认真聆听其建筑寓意与历史功能,对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理念和最高等级的教育仪式有了具体认识。

  本次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与古迹实地探访,搭建起多元文明对话的立体平台。活动以器物载道、以实践传薪,让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当代共鸣。

  学生感想

  李嘉芊(新加坡):

  游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漫步在古老的殿堂间,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贯穿中国悠久重教历史的治学精神与文化氛围。孔庙庄重的建筑和神圣的氛围,让我真切体会到 “尊师重道”“崇德修身” 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最触动我的,是了解到在古代,曾有数千名学子汇聚于此聆听皇帝讲学。我不禁想象,他们当时敬畏地簇拥在一起,心中满是对知识的谦卑与崇敬。站在那里,我深感荣幸。能与这一传承至今、仍在塑造中华文明的治学传统产生联结,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柳达明(美国):

  非常荣幸能参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参访活动。去年我在燕京学堂研习儒家经典时积累的认知,与此次在孔庙亲眼所见的儒家文化遗产相互印证,让我对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其中,我对国子监承载的科举考试历史尤为感兴趣。能在这座积淀深厚的古老学术圣地,亲眼见到与科举相关的石碑与建筑遗存,内心满是触动。毫无疑问,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是探访北京时,感受中华文脉不可或缺的重要去处。

  尤静宜(马来西亚):

  很高兴能够在北京的秋天踏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感受700多年历史的中央最高学府。老师的讲解让我了解到以前的科举制度以及皇帝讲学等有趣的内容。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

  诸葛行天(澳大利亚):

  此次活动让我了解到了国子监丰富有趣的历史。得知来自越南和俄罗斯等国家的留学生也曾在这里学习,我感到十分惊喜。我非常享受这次活动,感谢老师们的讲解,希望在中国学习的时候还能探索更多的历史古迹。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