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禅茶一味”之“茶”

日期:2020年03月26日    来源:大觉寺

字号:        

  在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之时,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喜爱上了茶文化。从对饮茶历史的学习,对茶类、茶具知识的了解,到如何品茶,甚而通过品茶进行参禅、参悟人生哲理,这些都已成为爱茶之人的修习功课,通过修身,进而修心。

  中国茶道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其和谐安乐之道,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茶文化是一部历史长卷,而禅茶文化又是其中一段至关重要的篇章。当茶文化与参禅融合到一起的时候,禅茶文化也就和寺庙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觉寺作为京西一座著名的禅宗古刹,创建至今,已愈千载,钟磬声声不绝,香火袅袅如缕,法脉相连,千年未断,可谓一直颖于丛林、享誉京师。在这样一座千年古刹里,品茶,品味禅茶文化,是不是更容易参悟“禅茶一味”的真谛呢?

1

  【何为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古老的俗语,可以说明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口干时人们饮茶解渴,疲劳时人们饮茶提神,空闲时人们品茶消闲,烦闷时人们饮茶清心,滞食时人们饮茶去腻。中国边疆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更是一日不可缺茶,常说“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生活中关于茶我们不知有多少话题,茶可谓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喝茶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同时它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情趣。饮茶既给人带来生理上的享受,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由前人细煎慢饮发展而来的出神入化的品饮艺术,已成了人生培养高雅情趣、寄托感情的一种方法,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一种人生的享受,人们从中领略到生活的真趣。

  古往今来,上至宫廷礼仪,下至民间风俗,乃至文士茶会、寺院茶事,茶可谓无处不在。人们以茶自省,以茶明志,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礼佛,以茶敬祖。茶于无意之中,悄悄融入我们的精神领域。随着岁月的流逝,茶渐渐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之味性淡、平和、宁静,中国人以茶为友,习以为常。茶就是这样以一种亲切、自然、拙朴的面貌融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相伴数千年,默默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品茶的意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茶、水、境、人、事、器,这些品茶的基本要素构成了今天我们领略茶文化时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大觉寺这座禅宗古刹里,携三五好友,驻足于四宜堂内,清泉沏泡上香茗一杯,听琴声悠远深邃,赏玉兰花开花落间,细细品味、慢慢斟酌,享受着难得半日闲的清幽,领悟着茶文化淡泊、朴素的真谛。

  2

  【茶圣——陆羽】

  欲说茶,首先要说一说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事,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中国乃至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尊为“茶圣”。

  相传陆羽原是一个弃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被竟陵西塔寺智积禅师从当地的西湖之滨捡回抚养成人。智积嗜茶,颇谙煮茶之道,陆羽因而得以奠定茶叶知识的基础。唐天宝五年(746),竟陵太守李齐物与陆羽相识,对其十分赏识,遂推荐至火门山邹夫子处学习,天宝十一年(752)陆羽别师下山。此后三十年,游历巴山峡州,寄居升州栖霞寺,逢山采茶,遇泉品水,钻研茶事。后又定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广结爱茶僧道文人,最终于建中元年(780)著成《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叶的历史、源流、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专著,同时它又是一部茶文化的专著,它将普通的茶事升华为一种美妙的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唐代宗曾诏拜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太祝,陆羽并未接受。陆羽曾作诗曰:“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慕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一旦当了茶仙,了悟茶中之禅,还羡什么黄金罍、白玉杯!更遑论朝入省、暮入台了!陆羽是深知禅理的,就像他所作的《茶经》,很多人只知道茶之本源、茶之制作、茶之饮法及茶之器具,却不知道一本《茶经》,就是一个“禅”字。

  3

  【品茶之“茶”——雅称茗】

  饮茶思源。

  中国是世界上栽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我国第一个发现和饮用茶叶的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为医药,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来看,茶在中国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若从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算起,至今也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茶文化是伴随着茶叶的生产和饮用孕育而生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历史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整体格局。

  茶者——雅称茗。在最早的先秦古籍中却没有“茶”字,只有它的原始过度形——“荼”。东汉许慎编撰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也没有载“茶”字,只有“荼”字。荼,一字多义又一字多音。

  《茶经》 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由于产地品种和制作方法不同,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目前公认的茶类划分方法将茶划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基本茶类有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再加工茶有花茶、紧压茶和保健茶。

  绿茶为不发酵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著名品种有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等。

  红茶为全发酵茶,品质特点是红汤红叶。著名品种有正山小种、外山小种、祁门红茶、云南滇红等。

  青茶(乌龙茶)为半发酵茶。著名品种有大红袍、铁罗汉、铁观音、凤凰单丛、冻顶乌龙等。

  黄茶为轻发酵茶类,接近于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加了一道闷黄的工序,便有黄汤黄叶的特点。著名品种有君山银针、广东大叶青、鹿苑毛尖等。

  白茶为轻发酵茶类,经过晾晒和干燥而成,外表布满白毫,色白隐绿。著名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

  黑茶为后发酵茶,经渥堆工序使茶叶变为油黑或深褐色。著名品种有云南普洱茶、四川边茶、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等。

  花茶是以绿茶为茶胚,在制作过程中经熏制,吸收了花香的茶。如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和桂花茶等。

  紧压茶是散茶经过高温汽蒸压制而成的茶饼、茶砖、茶团等。如四川沱茶、云南竹筒茶、普洱沱茶、方茶、七子饼茶等。

  保健茶是能治疗某些疾病的中草药或在茶叶中添加一些有益健康的产品。如减肥茶、抗衰茶、降脂茶、健脾茶、明目茶等。

4

  【品茶之“水”——从来佳茗宜佳泉】

  水,生命之源,也是茶之基质。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

  庄子曰:“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孔子则认为水中有道,“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明人田艺蘅在《煮茶小品》中说,茶的品质有好有坏,“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好也不好”。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名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茶人张大复甚至把水品放在茶品之上,他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讲得更为透彻:“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这都是说明水与茶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有了好茶,没有好水是不行的。

  关于宜茶之水,早在陆羽所著的《茶经》中,便曾详加论证。他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生颈疾。又多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其间,饮者可决,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历代鉴水名家对水的判断也很不一致,但归纳起来,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就是强调源清、水甘、品活、质轻。

  “山水上”,大觉寺千百年之水即为山泉水也。此寺自古即以“清泉”著称,辽金时期“清水院”、“灵泉寺”之名即因寺内清泉而得。寺内亦有龙王堂建于水源之处,以铭记龙王所赐甘泉之恩。遗憾的是,随着近些年北京地区地下水位的不断下沉,及其它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大觉寺之泉已于2008年断流,现寺内所用之水为大觉寺地下井水,虽不及古泉之甘,但依然出自山体之内,故泡茶品茗尚可。

  5

  【品茶之“境”——自然本真之色】

  茶之雅,在于品茶的环境。

  “禅茶一味”、“茶可洗心”,说明品茶具有饮水解渴不能比拟的文化意味和精神内涵。品茶,需要有一定的环境。中国古代对品茶的环境非常讲究:或清风明月,松下竹旁,溪边池畔,草屋茅舍,或小桥流水,琴棋书画,幽居雅室,从而追求一种天然的情趣和文雅的气氛。

  越中奇才明人徐渭一生坎坷,但在行书《煎茶七类》中却强调品茶的环境必须是“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在《徐文长秘集》中,他提出品茶要寻求幽雅环境:“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些都描述了茶文化的质朴、清静。

  大觉寺之境,恰恰满足了茶人对于品茶环境的最高追求。寺院园林每一处布局无一不遵循自然之理,理水成系,使之动静交替,因而也就构成了泉水绕寺、穿廊跨院、石桥引渡、翠竹丛生、松涛竹影、浮水绿萍的景象,给人以爽洁、清新、宁静、优雅之美感。寺庙园林之雅趣,既得自然本真之色,又具古朴儒雅之风,历来便是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留连之地。

  走向大自然,伴清风明月、寒松翠竹、溪流清泉,不向功名,不思利禄。

  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

6

  【品茶之“人”——谈笑有鸿儒】

  君子待客之道,便是清茶一杯。

  品茶之“人”,既指自己,也指他人。

  俗语云:夏饮绿,冬饮红,一年四季饮乌龙。使茶为之所用,把茶作为一种愉悦身心、调节机能平衡的良药,才会使自己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的圆融状态。

  与他人同饮,可为知己者?

  明人冯可宾在《宜茶》中,将“佳客”奉为饮茶的第二要素,即:“人逢知己,志同道合,推心置腹。”可见同饮之“人”于品茶的重要。

  唐人刘禹锡有《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品饮之事关乎心情。与自己品茶谈笑之人,可有知己者?可为鸿儒尔?志同道合乎?

  7

  【品茶之“事”——琴棋书画最相宜】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从悠远的古代,到喧闹的今朝,从封闭的村寨,到开放的都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中,也许茶最为妙趣横生,余味不绝。

  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的茶叶,被中华民族子孙喝得精致、精妙、精美、精巧,成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种情趣、愿望、心态、意趣、习性、方式。茶礼、茶德、茶俗、茶道,一整套的道德风尚;茶会、茶宴、茶禅、茶食,一系列的民俗风情;茶诗、茶歌、茶舞、茶戏,一连串的文艺活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茶事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于品茶间涉及之事,亦能体现茶文化的深邃悠远。

  明人冯可宾在《宜茶》中关于品茶之“事”谈及最多,如“一要‘无事’:超脱凡尘,自由自在,悠闲自得……四要‘吟诗’:茶可引思,品茶吟诗,以诗助兴;五要‘挥翰’:茶墨结缘,挥毫泼墨,以茶助兴;六要‘徜徉’:青山翠竹,小桥流水,花径信步”。难得浮生半日闲,于品茶时享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大概是从古至今文人雅士共同追求的意境所在吧。

  让心灵有一个宁静无忧的释放,拂去尘世纷乱,暂时舍弃一切浮华,在自然与茶的陪伴下,体会自然本真之色,召回最自然的真我。

  8

  【品茶之“器”,艺术的追求】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所以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

  茶具之说最早见于西汉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从狭义范围来说,茶具即是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茶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牌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可以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在选用茶具时,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实用性;二是要有欣赏价值;三是有利于茶性的发挥。不同质地的茶具,这三方面的性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沏泡不同的茶也要选择不同的茶具。

  中国紫砂茶具久负盛名,以产地宜兴为代表的紫砂壶更是闻名中外。宜兴紫砂壶是一种实用与艺术高度和谐的手工艺术品,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彩淳朴古雅的特色,还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的特殊功能,所以为世人共认的极品茶具。紫砂壶,作为茶具,厚薄有序,端握顺手,注茗流畅,用来得心应手;作为艺术,它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于一身,轮廓分明,节奏有序,纹理精巧,体现了很多的美学法则。

  9

  【明·冯可宾《茶录·宜茶》】

  冯可宾,字正卿,山东益都人。明天启壬戌(1622)进士,官任湖州司班,入清后隐居不仕。《岕茶笺》为冯可宾之作,此书约1000字,共分为序岕名、论采茶、论蒸茶、论焙茶、论藏茶、辨真赝、论烹点、品泉水、论茶具、茶宜、禁忌等十一则。

  冯可宾在《宜茶》中提出了适宜品茶的十三要素:

  一要“无事”:超脱凡尘,自由自在,悠闲自得;

  二要“佳客”:人逢知己,志同道合,推心置腹;

  三要“幽坐”:环境幽雅,心平气静,无忧无虑;

  四要“吟诗”:茶可引思,品茶吟诗,以诗助兴;

  五要“挥翰”:茶墨结缘,挥毫泼墨,以茶助兴;

  六要“徜徉”:青山翠竹,小桥流水,花径信步;

  七要“睡起”:睡觉清醒,香茗一杯,净心润口;

  八要“宿醒”:酒后破碎,饭饱去腻,用茶醒神;

  九要“清供”:杯茶在手,佐以果点,相得益彰;

  十要“精舍”:居室精美,摆设陶情,平添情趣;

  十一要“会心”:品尝香茗,深知茶事,心有灵犀;

  十二要“赏鉴”:精于茶道,懂得鉴评,善于欣赏;

  十三要“文僮”:茶僮侍候,烧水奉茶,得心应手。

  关于品茶,除了我们常说的茶、水、境、人、事、器这几项重要的因素之外,明人冯可宾又将其细化为以上的十三要素,其意更在于对品茗意境的追求。当然,关于品茶的体会和感受,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也许品茶就像参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0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