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素食观
回顾历史,我们会看到,其实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评判尺度内,素食历来都与“天人合一”、“仁义礼智信”等理想的人格境界、道德准则、天地良心不相违背,素食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间接地促成了这些道德规范的普及与生活化、内在化。大量的古代文化精英都把吃素与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人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联系起来。
〖孟子〗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这样说过:“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在这里向所有的“君子”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你们怎忍心看着那些刚才还活蹦乱跳的生命,转眼就被杀害呢?既然它们与我们一样有生死,会哀号,君子们又怎忍心吃它们的肉呢?
〖苏东坡〗
宋代文豪苏东坡曾尖锐地指出:“人一杀生,则五常尽犯焉。盖屠戮他身,肥甘自己,为不仁也;离他眷属,延我亲朋,为不义也;将他肉体,供献神人,为不礼也;称言食禄,当受刀砧,为不智也;设饵妆媒,引入陷阱,为不信也。噫!人居尘世,全藉五常,知而故犯,又何足为人?”的确,仁义礼智信从来都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五常规范,但在苏东坡看来,只要一杀生,这五常便全都被破坏。如此一来,整天再怎么高喊仁义道德,但在桌上的鸡鸭鱼肉面前,也不得不暴露出虚伪、贪婪、两面的丑陋面目来。
苏东坡另有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
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为何要把帘子钩起来?只为那小燕子能自在地飞回。为何要打开窗户?只为那可怜的苍蝇能飞出去。为何要把饭留下一点儿来?只为那老鼠能从容地享用。为何天黑了却还不掌灯?只为怜惜那总爱扑火的飞蛾。读罢这首短诗,一股浓浓的怜爱万物之情禁不住油然而生。
〖杜甫〗
一代诗圣、唐诗代表人物之一的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哀叹道: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如果我们还是这样一意孤行地放纵胡为、暴殄天物而不知休止,过不了多久,别说凤凰麒麟难觅踪迹了,怕是乌鸦麻雀都得了无影痕。到那时又该谁来可怜我们、替我们感到悲哀呢?
〖白居易〗
唐朝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也在其诗中如是歌咏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其体恤群生之情读来不禁令人悄然落泪。
〖杜牧〗
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杜牧于其诗中亦感叹并劝请道: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新。
劝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射猎之人已经无情地射杀了两雕,还在耀武扬威、跃跃欲试,诗人担心猎人再将黑手指向大雁,便以“鸿雁传书”之典,循循奉劝:“劝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尽管现在已经没人选择大雁传书了,但杜牧于此诗中流露出的殷殷悲心、拳拳深情,依然值得每一位现代人掩卷深思。
对于素食的倾向和追求,古今中外一直不乏仁人志士。很多国家的哲学家、诗人、艺术家或科学家们都在身体力行,从伦理道德、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来倡导素食。
〖佛陀〗
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没有什么比素食对人类健康和地球完美更有益的了。我认为素食生活有自然净化人类性情的效果。因此它对感化人生最有助益。
〖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
素食使鸟兽的血不再带着冲天怒气,满腔怨恨地染遍人类全身。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人不屠杀动物充饥也可以健康。因此如果他吃肉,他就是仅仅为了他的食欲而参予了对动物生命的夺取。/当我们的身体成为动物尸体的活动坟场时,我们怎能期望这个世界能有理想的境地?/一个人如果向往正直的生活,第一步就是要禁绝伤害动物。
〖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
自从参观了S. France的屠宰场,我就不再吃肉了。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成千上万的动物(现在是几十亿)每天遭到屠杀,(人类)没有一丝自责。它们呼喊着要向全人类报仇。
〖美国作家、环境思想家亨利·大卫·梭罗〗
我毫不怀疑,人类尊严的一部分是,在其逐渐的改善过程中放弃肉食。
〖印度思想家、政治家圣雄·甘地〗
一个民族的伟大和道德进步程度可以从其对待动物的方式来判断。/我的确觉得人类要增进精神生活,必须停止只为满足一己的口欲而屠杀动物的行为。
〖印度诗人泰戈尔〗
只要我们还意识不到自己的残酷,我们可以不受责备。但是,在我们的怜悯被唤起之后,如果我们仅仅为了随波逐流而与他人一道杀害生灵,从而一味压抑自己的情感,我们就是在侮辱我们内心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我已经决定试着吃素食。
〖英国剧作家乔治·萧伯纳〗
动物是我的朋友,我不吃我的朋友。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我对活体解剖是否会产生对于人类有益的结果不感兴趣。我对此憎恨的基础是没有动物的同意而造成它们的痛苦,对我来说,这就是憎恨的充足理由,不必再考虑其它的事。
〖美国科学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吃素使头脑清晰、思考敏锐,带来更大的进步。/吃肉正是一种没有正当理由的谋杀行为。
〖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关心动物是一个人真正有教养的标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其道德关怀的范围就越宽广。
〖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真的,人是一切动物的主人,因为他的残忍超过任何动物;以别人的死亡而生存,我们的身体已成了埋葬动物的墓地。我从小便摒弃了肉食,未来有一天,人们看屠杀动物和杀人没有什么两样,这一天终会来临。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
如果它们会说话,我们还敢杀它们吗?我们还敢犯这样的伤害罪吗?如果有一只羔羊哀求一个人不要当刽子手和肉食者,但他还是杀了这只羊,并把它烤来吃,这种人不是野蛮人,那么谁才是野蛮人呢?
〖中国国父孙中山〗
人类谋生的方法进步之后,才知道吃植物。中国是文化很老的国家,所以中国人多是吃植物,至于野蛮人多是吃动物。/夫素食为延年益寿之妙术,已为今日科学家、卫生家、生理学家、医学家所共认矣,而中国人之素食,尤为适宜。
素食——清净悠远的理想
不经意间,忽然发现身边吃素的人越来越多,素食餐馆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即是。
全球素食者中,既有活跃在妖娆舞台上的明星大腕,也有平凡地生活于乡坊市间的平民百姓。素食既可以抗衰养颜、保持形体;又是一种从容的、见仁见智的生活方式。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泰戈尔、孙中山等古往今来的名人大家,都曾经或最终选择了素食。
素食作为一种文化和时尚已经流行了上千年。
对于吃素,佛门视为慈悲,文人雅士则多是崇尚朴素清淡的生活情怀。现代饮食男女的素食,则更多是为健康着想,或是为了环境保护的宏大理念。不知道以后还会有什么名目,但很明显,素食会一直流行下去。
如今,素食已超出了信仰的范围,变成了一种健康饮食的趋势。这是对于心灵的自省与观照,人们越来越多地愿意回归心灵,探寻本心的清净与悠远。
简约、恬淡、慈爱、平易、素食、非暴力的生活观,正是秉承了古代先贤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好生惜物、清心寡欲的为人处世之道。
选择一种平常、平和、平凡的生存状态,把生活节奏缓和下来,把额外支出节省下来,把人际交往简化下来,选择一种外在恬澹、内心充实的活法。惜命、惜物、惜福,始终为东方传统文化所强调,“低物耗,高层次”的生存,诗意地栖息,多一分浪漫,少一些浪费,乃是人类可能选择的最科学、最环保、最优越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