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素食的形成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地已有素食之风,《黄帝内经》等医书中即记载古人“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并视素食为一种美德;老庄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也提倡寡欲而养生的饮食观。很多隐逸的文人志士,崇尚自然,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因而追求清气,奉行素食原则。
原始佛教并没有规定僧人必须吃素,而是随缘随化,因此律仪中并没有禁止食肉的戒条,所以今天的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僧人以及北传中的日本僧人都允许吃肉。印度的僧人不是素食者,来到中国弘法的印度高僧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原来中国的僧人与他们来自印度的师父一样,都是非素食者。但是,佛教受儒家仁慈思想与孝道的影响很大,一些僧人如道安、慧远等出自个人的意愿,把蔬食看成是一种苦行而选择素食。后来,以体现慈悲为本菩萨思想的大乘佛教经典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从因果转回的理论上阐明了食肉的过失。指出,众生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曾经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戚,如何忍心取而食之。至此素食的经典理论根据被奠定。
梁武帝与佛教素食的渊源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初期,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汉地僧人食素是在1400多年以前,由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所以素食是汉传佛教僧人特有的规定。
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曾三度以身舍佛。
梁武帝对佛教经典熟稔于心,根据佛经“戒杀生”的规定,积极提倡素食,于天监十年(511),颁布《断酒肉文》,并在皇宫“凤庄门”集僧尼一千四百四十八人,宣唱此文。此文第一次提出禁止僧尼“食一切肉”的主张,并以“王法治问”的强制措施严加管制,从而形成汉地僧人吃素的制度,并一直坚持至今。从此,素食就成了中国僧人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美德。
同时,梁武帝还提倡臣民吃素,并规定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不准用三牲猪头,而改成面粉做的祭祀品。自梁武帝规定僧人吃素之后,佛教倡导素食可谓最力,很多大乘佛教经典明文规定不得食一切众生之肉,并以因果报应、三世轮回观点论证食肉之过失,因此素食便结下了源远流长的佛缘。
戒杀与放生
谈到佛教素食,必然要谈到戒杀与放生。
不杀生是佛教的根本五戒之一。根本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在印度不是佛教所独有,比佛教历史更古老的婆罗门教、耆那教,也各有其五戒。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均有不杀生这一条。不过其它宗教的不杀生,指不杀人而言,而佛教的不杀生,是除人之外,还包括一切众生——有情识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既然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如何能杀害同类呢?
我国的孔子最重恕道,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陀在《四不坏净成就经》中说:“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戒。”
在《十善业道经》中,佛陀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
一者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者常于众生,起大悲心。
三者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四者身常无病。
五者寿命长远。
六者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七者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者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者无恶道怖。
十者命终升天。
虽然如此,但佛陀住世时代印度人并不吃素,佛教僧团的比丘也不吃素。是何缘故呢?因为印度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没有素食的习惯。僧团比丘托钵乞食,人家给什么比丘吃什么,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直到现在,南传佛教比丘仍然遵守这一传统,施主给什么吃什么,包括鱼肉在内。藏区佛教的僧侣也不吃素,那是地理环境使然。古代藏区不种植五谷,只有以牛为食。
佛教传入中国,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国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本,对于动物,“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并且出家人不托钵乞食,在寺院中自炊自食,所以就形成了素食的传统。出家僧侣既然素食,在家信众也多数素食。素食的目的,是在于培养我们的慈悲心。
或者有人问,信仰佛教的人必须要素食吗?这也不一定,只在各人的发心。做为一个佛教徒,能够发心吃素,自然是值得肯定、值得赞叹的。如果因为工作的环境、社交的因素,或家庭的困难,不吃素也不会影响佛教徒的资格,但是主要的一点,千万不能再杀生。
佛陀时代虽然允许比丘吃肉,但只许被动的接受,不许主动的索取。但有三种“不净肉”不可以吃,即一见为我杀者,二闻为我杀者,三有为我所杀之杀念者。在这些条件下,当然更不许为了口腹之欲而自己杀生了。
饮食最低的目的是为了果腹,最高的目的是为了适口,而在果腹与适口之间,其相去何止百千万里。可是我们的味觉,由入口到咽喉,只有十数公分,过了咽喉,什么都感觉不出了。我们何忍为了这十数公分的感受,而残杀如此多的生灵呢?
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们何以不体仰天心?
不杀生,是消极的为善,如果进一步放生,那就是积极的为善了。不过放生是在适当的因缘下来做,如渡河时遇到被捕获的水族,山行时遇到猎人猎捕的鸟兽,悲悯心起,买来放生,这是善行,也是功德。但这种因缘在农业社会常有,在现代的工商业社会就不常有了。如果寺院社团,贴出布告收购鱼鸟,定期放生,那不叫放生,那叫害生。因为你不收购,别人就不抓;你收购的愈多,别人抓的愈多,在这一抓一放之间,不是又伤害了许多生命吗?
吃饭也是慈悲修行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
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想东想西。身心如何得以清净?真正想要学佛修行的话,一切都要从修养‘清净心’开始!把原有的贪、嗔、痴放下,改变为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
修行于生活之中,无处不在。随顺身心,随顺自然。这就是修行的起点。
佛家讲布施功德: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素食在无畏布施中最为圆满。
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大慈大悲,即同如来。
倘若我们可以懂得,吃饭也是一种修行,是生活中善巧方便的悟道参禅,那么在饮食的三餐之间,必然能唤起我们对于有情众生的慈悲之心,也必然会选择素食养生的修行之路。
素食是符合宇宙生息自然法则下的生存方式。人与生存环境,与浩瀚的宇宙之间,彼此有着密切的关联。宇宙至高的境界就像一片无止境的喜乐与宁静的海洋,是一种最精细微妙的力量,也是爱、和平、纯洁和喜悦的呈现。当这种力量充满大自然时,周遭的环境是欢愉、宁静、清爽而有精神的。慎选所吃的食物,唤起我们灵魂中的慈悲,将会意想不到地滋养身心,帮助我们身体健康和心灵纯净、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