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寺存明代庙产碑中记载的寺田来源

日期:2020年01月21日    来源:大觉寺

字号:        

  明代是大觉寺的鼎盛时期,从宣德三年(1428)至成化十四年(1478)仅50年的时间里,皇室就出资对其进行三次大规模的重修扩建。清代康乾两朝又重修寺庙,现存大觉寺的规模基本上是明清时期奠定的。大觉寺周围历史上曾有西竺寺,普照寺,莲花寺,广善寺,胜果寺等寺庙,构成了西山脚下一处颇具气势,规模宏大的寺院群落,可以想见当年深山藏古刹,绿树掩朱墙,钟鼓鸣奏,香烟缭绕的兴盛景象。

  

  雕梁画栋,僧弥众多的西山大觉寺及周围寺庙何以维持日常生活呢,其经济来源是什么呢?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僧人虽然其生活方式特殊,但必竟也要吃、穿、住,他们的生活与当时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如果离开了物质生活,离开了社会,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国家财力的支持和雄厚可靠的经济来源,也是绝难维持时日的。因此其生活的主要来源靠的应是寺院经济。寺院经济是中国佛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寺院经济的基础又主要体现在寺院土地和庄园的拥有及经营上面。

  所谓寺田,是指僧道寺观所拥有的田地,多为国家赐给之官田,免一切赋税,但也有部分是自制私产。寺院占有土地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寺庙经济的实力。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土地越来越集中,出现了许多大土地所有者,其中不乏僧侣阶层。如此数量重多的寺庙土地,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的呢?从各地留存的庙产碑及一些相关寺庙研究的论著里,可以得知寺庙土地来源为皇家钦赐,官府拨给,僧人自置典买,施舍交换等渠道。大觉寺土地的来源也大致如此。通过对西山大觉寺寺内现存的碑刻资料和寺藏清代契约文书的分析,可知其寺田主要来源于明代皇家的赏赐、寺僧的典买、僧俗的施舍、寺庙之间的交换与赠与、垦荒这几种方式。

  中国历史上,各朝皇帝及王宫贵族,向寺院赐田舍田的记载屡见于史书,钦赐田亩,列朝都有,遍及全国。各地的庙产碑详细的记载了赐田赐地的时间、数量和范围。梁武帝时向寺庙赐田八十余倾,隋唐时更为普遍,宋元时期向寺院赐田更未间断。到明代由于统治者对寺院经济采取的既抑制又保护的政策,使得寺院经济出现了衰弱的现象,已远不及隋唐宋元时期。但随着佛教的日益世俗化,社会化及各地大量新建重建寺院的增加,明代寺院经济依然有一定的规模。

  明代北京城郊寺院约有五六百所之多,著名的大寺都有大量香火地,有的寺院还有果园,菜园和水田。北京西山大觉寺是明代京郊一处著名的禅寺,寺内现存一通明代石碑,详细记载了明代从宣德十年至成化十五年寺庙土地的来源及数量等情况,此碑高3.30米,宽0.76米,螭首龟蚨,汉白玉石质。碑身曾断裂,龟趺后补。碑额篆书:大明敕谕。碑阳刻明弘治十七年(1504)十一月初九日孝宗敕谕,碑阴刻有明正德四年(1509)本寺主持性容等刻立的庙产清单,碑阴字迹多已漫涣不清,部分内容依稀可辨,碑阳录文如下:

  

  皇帝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昔我圣祖母孝肃太皇太后敬遵慈悲之教,成化十四年重修敕建大觉寺一所,祗奉诸佛菩萨,盖以阴翊皇度,普庇群生。凡殿堂门庑以及方丈庖庾之类,规制悉备。本寺宣德十年原赏常乐庄地二十七顷九十九亩八厘,清河庄地八顷,汤山庄地二顷九十四亩一分四厘,冷泉庄地二十亩并昌平县佃户五十七户,家人一十六名。成化十五等年买得顺天府宛平县民地八十五段,共一十四顷九十八亩五分,昌平县民地八十五段,共三十九顷四十七亩五分,俱以资本寺之用。所买地土该纳粮草养马□银免征一半。恐后顽昧之徒罔知禁忌,或有亵渎毁坏盗窃陵占,兹特降敕戒谕:凡官员军民诸色人等,俱宜仰体至意,敢有不遵敕旨,辄肆侵犯者,必重罪不宥。故谕。

  弘治十七年十一月初九日

  从碑文可以得知,大觉寺在明宣德十年得到皇室钦赏庄田四处,包括常乐庄一处计地二十七倾九十九亩八厘、清河庄地八倾、汤山庄地二倾九十四亩一分四厘,冷泉庄地二十亩。据“大明敕谕碑”碑阴刻文“成化十五等年蒙宪宗纯皇帝奉圣慈仁寿太皇太后,赐价银买到顺天府宛平县□…八十五段,计地一十四顷九十八亩五分,…买到内府酒醋面局太监伍薰、侄男伍祥白地共伍顷九十八亩”。弘治十七年,钦降敕谕,所买地土该纳粮草免征一半。明正德四年(1509)九月,大觉寺主持性容及悟祥、净寿等将本寺庙产分序详列,刊刻于弘治十七年(1504)敕谕碑之阴。据正德四年(1509)大觉寺庙产碑记载:宣德十年(1435),成化十五年(1479),弘治十七年(1504),皇家屡向大觉寺赐庄田,佃户和银两,先后五次购买土地,通过皇家直接和间接的赏赐,拥有土地一百二十余顷。正是由于得到明皇室雄厚的物力和财力支持,使得大觉寺庄田丰实,僧弥众多,寺庙经济相当发达,成为西山三百寺中的巨刹。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