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迦陵足音·隐居庐山归宗寺

日期:2019年08月27日    来源:大觉寺

字号:        

【离开大觉寺,飘然南游】

  迦陵禅师在大觉寺住持的时间大约只有三年,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由江西庐山归宗寺受诏而至,到五十九年秋,雍亲王亲撰《送迦陵禅师安大觉方丈碑记》立石碑记述此事以示恩宠,终至雍正元年(1723)春,原来的雍亲王胤禛荣登大宝,成为一国之君的雍正皇帝,迦陵禅师完成了他住持大觉寺的历史使命。在寺期间,他继续编撰禅门经典、为寺庙修缮、购置斋田,甚至选择好自己的衣钵传人等等,这些都是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雍正皇帝即位,和他极为熟识的迦陵和尚按常理本该得到更好的厚遇。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雍正元年(1723)春,迦陵忽然辞谢大觉寺住持之事,飘然南下,从此一瓢一笠,山栖水宿,居无定止,过起了云游隐居的生活。雍正四年(1726)秋,复还归宗寺之吹馀静室。关于其间迦陵禅师如何云游隐居的生活,我们目前似乎已无从查知,而正是因为雍正即位,迦陵禅师非但没有被卓拔,反而忽辞院务、离开京师、云游隐居、无人知其所在这些一反常态的事情,使得人们不禁多了些猜测。

  为什么?

  难道是……

【庐山归宗寺(隐居寺)——圆寂】

  雍正四年(1726)秋,迦陵禅师漂泊隐居了近4年后,又回到了他受诏至京师大觉寺之前的这个寺院——庐山归宗寺。这个寺院还有一个名字,雍正皇帝称其为“隐居寺”,这实在是值得我们玩味的一件事情。

  

  据《庐山归宗寺志》记载:“雍正四年秋,复还归宗之吹馀静室,九月二十二日示微疾,候安者皆作悲戚状,因举疏山造塔公案,逐段拈颂,内有‘此处埋老僧不得羊肠鸟道自庚辛’之语,此虽最后垂范,而实预示迁塔京都西山之大觉也。越七日,二十九日酉时泊然而逝,世寿五十有六,僧腊三十有三。礼亲王特为奏闻,敕赠圆通妙觉大智(圆通妙智大觉)禅师,建塔于京西天寿山。师悟证真实,知见高卓,应机说法,超情离见,非悟弗易凑泊,至于勘验悟门徵诘见地,使异魔不能托寄邪谬,不使传染,师之眼明手亲,深心大力,不特挽近所罕睹者。故领众二十年,坐九道场,参徒浩归依止者弗忍去,生平不喜为酬应,笔墨惟笔削禅书,裨益后学,有十会语录二十卷,语要、指要各一卷;外集宗鉴法林七十二卷,是名正句八卷,宗统一丝十二卷,杂毒海八卷,皆刊刻行世。受嘱者九人。”

  

  

  似乎至此,迦陵禅师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微疾泊然而逝。

  敕赠圆通妙智大觉禅师。

  建塔于京西天寿山。

  一生领众二十年,坐九道场,参徒浩渺。

  著录《十会语录》二十卷;《宗鉴语要》、《宗鉴指要》各一卷;《宗鉴法林》七十二卷;《是名正句》八卷;《宗统一丝》十二卷;《杂毒海》八卷。皆刊刻行世。

【庐山归宗寺(隐居寺)——御碑文】

  雍正四年(1726)九月二十九日,迦陵禅师圆寂。

  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雍正帝褒赐碑文,追赠国师,谥曰“圆通妙觉大智禅师”,其文曰:

  “扬正觉于法门,高风如在;表清修于净域,契密犹传。特赉丝纶,用垂琬琰。尔性音,心灵炯彻,见地高超,似明镜之无尘,比慈灯之远照。朕藩邸多暇内典,时披深究性宗直探微妙间,与缁流相接,惟尔品谊最高。睿般若之心源,虚名湛寂;阐能仁之妙谛,愿力弘深。爰选胜于西山,俾栖禅于大觉。自朕丕绍鸿图,尔遂力辞凤阁,飘然瓶钵,归隐匡庐,谨守律规,远离尘境,名不闻于宰史,果已证于法王。方畅遐迹,忽闻示寂,式稽恩例,追赠尔为国师,谥圆通妙觉大智禅师,所著语录,悉入经藏。呜呼,慈云拥护,胜因昭示于恒沙;佛日光华,慧业长留于梵天。余徽永播,不亦休欤!”

  上文所说谥“圆通妙觉大智禅师”,而《理安寺志》和大觉寺迦陵禅师塔铭均记为“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谥号前后字句的差误,不知是当时记载人的疏忽,还是有其它特殊的含义。

  此文不过200余字,却言简意赅地把雍正皇帝自己与迦陵禅师的佛缘,迦陵禅师的人品、见地、佛学修养,以及雍正对迦陵的恩遇,迦陵不负雍正之望归隐、圆寂等事情,概括得全面而具体,同时也饱含了雍正皇帝对迦陵禅师恩宠和赞誉之情。

  

  

  迦陵禅师圆寂后,归宗寺曾为其建衣钵塔。据《庐山归宗寺志》记载:“国师塔,在寺右里许,即古灵溪观地塔,惟衣钵,真身迁北京西山大觉寺矣。塔左有御碑亭。”此处所说“御碑亭”,即雍正皇帝为褒赐迦陵禅师而亲撰碑文、刻碑石以示恩宠所建之亭;“国师塔”即迦陵禅师衣钵塔。《庐山归宗寺志》亦载:“真身既迁京都,门人实綍、法子大觉等与督修何懿复为师衣钵塔,以当胜迹。”

  

  迦陵足音,至此画上了句号。

  然而,迦陵禅师圆寂之后,雍正皇帝追赠国师号,御制碑文,并将其灵骨迁往京都大觉寺建塔埋葬,此番恩宠似乎已臻于圆满,但终究还是有很多耐人寻味、令人费解之处,尤其是几年之后雍正皇帝的态度突然骤变,盖棺之定论瞬间被推翻,迦陵禅师的徒子徒孙们亦受殃及。凡此身后种种,还有很多值得延展细述的内容,以后会设专题继续解读,敬请期待。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