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迦陵足音·大千佛寺和柏林寺开坛演法

日期:2019年07月10日    来源:大觉寺

字号:        

  【大千佛寺——演法六年】

  康熙四十七年(1708)夏,梦庵禅师圆寂,诸山耆旧请迦陵禅师主席柏林寺方丈,他没有应承此事,“乃遁之”,即逃离柏林寺、归隐而居。西山僧俗复以大千佛寺(今拈花寺)敦逼出世。无奈之下,迦陵开始在大千佛寺开堂演法,据座提唱,广众翘仰,为法为人,剿知刊见。于是方来英俊,奔超恐后,座前环绕三千余指。

  

  千佛寺(拈花寺)门楣,图片源于网络

  大千佛寺,即今之拈花寺,位于西城区,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因寺内千佛阁有明代所铸铜佛“毗庐世尊莲花宝千佛”,座如莲花,在佛座周围的千朵莲花上有千佛旋绕,故名护国报恩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名拈花寺。寺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房屋百余间,分三路,各五进院落。现在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千佛寺(拈花寺)山门,图片源于网络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五十二年(1713),迦陵禅师在大千佛寺开堂演法,前后六年。入主千佛寺时,他年仅38岁。禅风斯卤,得益如林。

  迦陵和尚以一介禅僧,真正结识并受知于雍亲王胤禛,有史可查的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此时的迦陵,已在大千佛寺演法近4年,并已名冠禅林。

  康熙五十一年春(1712)正月,雍王府举办法会,胤禛欲召高僧论道,有人举荐了迦陵。几番谈辩之后,互觉机缘相契,于是,在雍亲王未登大位之前,迦陵便成为了雍王府的一位常客。雍正在其后来编写的《御选语录》中,有对迦陵的一段追忆:“……壬辰(康熙五十一年)春正月。延僧坐七(即约请和尚们静坐七天),二十、二十一随喜同坐两日(雍正也坐两日),共五枝香(点燃五枝香的时间)即洞达本来,方知惟此一事之理。然自知未造究竟,而迦陵性音乃踊跃赞叹,遂谓已彻元微……”即可窥见他与这位亲王关系之一斑。

  在之后的岁月里,在雍亲王的力荐与助缘下,迦陵禅师开堂演法、编撰禅林著作、为多处寺庙谋得修缮、置田之功德。没有胤禛,或许迦陵和尚诸多事情都很难如愿。也正是在迦陵的引导下,本来倾心于藏传佛教和净土宗的雍亲王也开始喜欢上了禅宗之法。

  【入主柏林寺方丈】

  也许正是因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雍亲王府的那次法会,迦陵与胤禛因缘契合,相识相知。也正因如此,雍亲王胤禛将迦陵和尚安置于与自己府邸一墙之隔的柏林寺内。在雍亲王看来,迦陵禅师于自己而言是“有所启发”的,他们之间需要拉近的不只是心的距离,也包括时空的距离。

  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五十四年(1715),迦陵禅师入主柏林寺方丈,开始了他佛门生涯的辉煌时刻。

  

  柏林寺藻井

  关于迦陵和尚入主京师柏林寺方丈的起始时间,未见明确记载,《新续高僧传》、《理安寺志》、《庐山归宗寺志》几乎都这样记叙此事:迦陵禅师于大千佛寺开堂演法,“禅风为之大振。一言半句流布诸方,咸欢稀有。前后六载,得意如林焉。乃协锡补处柏林寺之席三年。而杭之理安虚席以待,复应三年……”但依据其它几个事件,我们可以大致做一个推断:

  迦陵禅师法弟佛鉴在迦陵所撰《宗鉴指要》一书序言中记载:“乙未(康熙五十四年)冬,众请普说,竟若决江河而莫之御,无一处不发人之未发,无一句不闻人之未闻,会下五六千指,皆恍然自失,无不欢喜踊跃。”

  《理安寺志》载:“壬辰(康熙五十一年)岁大侵,越鉴彻禅师入城乞食,馁死于万安桥下。讣至京师,时迦陵音禅师住持柏林寺,为位而哭,甚哀。世宗宪皇帝龙潜雍邸,适幸柏林,询之其故,念理安为选佛胜场,兴愿重修,以祝延万寿……鸠工于癸巳(康熙五十二年),落成于乙未(康熙五十四年)。奏闻圣祖仁皇帝,御赐匾额对联,命僧性音来主方丈。”

  综合推断,可知康熙五十四年(1715),迦陵尚在柏林寺住持,依“携锡补处柏林寺三年”而断,康熙五十二年(1713)应为迦陵正式入主柏林寺之始。而康熙五十一年(1712)发生的理安寺越鉴禅师因饥荒而饿死之事,极有可能是千里之遥,消息延误,收到讣告已于康熙五十二年,时迦陵音禅师已住持柏林寺方丈。

  迦陵入主柏林寺方丈,首先遇到的一大殊遇,便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新修缮柏林寺,而此次重修,是柏林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修缮,而此时的修缮也可以说是柏林寺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刻。恰恰是这样的时刻,迦陵任柏林寺方丈。

  

  柏林寺

  【附录】

  关于迦陵禅师在大千佛寺演法之事有如下记载:

  《理安寺志》载:“戊子夏,庵示寂。诸山耆旧坚请继席,不允,遁之。西山缁素复以大千佛寺敦逼出世,据座提唱,广众翘仰,为法为人,剿知刊见,于是方来英俊奔趋恐后,座下满至三千余指,禅风为之大振,一言半句流布诸方,咸欢希有,前后六载,得益如林焉。”

  《庐山归宗寺志》、《新续高僧传》等文献也有相关记载。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