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大觉寺文化”栏目中,我们曾经向大家介绍过“西山八大水院”这一历史概念,即金代章宗皇帝在北京西山一带的八座御用寺院,皆因泉水而得名。这八座寺院历史悠久,多曾显赫一方,至今日,则有绵延至今者,有荒芜者,有移作他用者,而八大水院这一概念似乎也掩盖在了历史的烟幕中。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试图揭开历史的面纱,向大家逐一介绍这八座水院的来龙去脉。
在八大水院中,首当其冲应介绍的是辽金时期清水院,即今日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大觉寺。大觉寺始建于辽代,辽时称清水院,元代改名灵泉寺,至明代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下旨重修后改称大觉寺。清水院建造的具体时间不见于史籍,现存于大觉寺内的辽咸雍四年(1068)《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是关于大觉寺可查到的最早信史。
辽碑,即《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
明确记载大觉寺在金代即是章宗所建“八大水院”之一的文献资料有数种,但最早的一种,是明末崇祯年间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书,在该书卷五“黑龙潭”一条内,记有:“又北十五里,曰大觉寺,宣德三年建。寺故名灵泉佛寺,宣宗赐今名,数临幸焉,而今圮。金章宗西山八院,寺其清水院也。”现寺藏康熙五十九年秋雍亲王胤禛撰写的《送迦陵禅师安大觉方丈碑记》、寺藏乾隆十二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日下旧闻》、《钦定日下旧闻考》、《春明梦余录》、光绪《顺天府志》中皆循此说。
大觉寺千年银杏
至民国时期,因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大觉寺处于乱世亦不能幸免,逐渐破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觉寺为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接管,开辟为校舍;1988年北京市文物局接收大觉寺;1992年,大觉寺作为一家古建遗址类博物馆,边修缮边开放。至此,开启了大觉寺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历史。
今日大觉寺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