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邓云乡:《增补燕京乡土记》春明花事篇记载的大觉寺看杏花

日期:2019年03月20日    来源:大觉寺

字号:        

  

  作者简介:邓云乡教授,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学功底。著有:《燕京乡土记》、《增补燕京乡土记》、《北京的风土》、《红楼风俗谭》、《北京四合院》等。《增补燕京乡土记》,全书分为岁时、胜迹、市廛、饮食、艺苑等几大部分。此书颇有百科大全的味道,篇篇都是清新可诵的、融情入景、即景生情、亲切生动的散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岁时风物、胜迹风景、市廛风俗、饮食风俗和艺苑风烟等方面,生动地勾勒出一辐古都北京旧时的乡土民俗画卷。

  

  春明花事(节选)

  花朝一过,春花要拉开序幕了。天涯远人,眷念春明花事;遥想长安道上,又要忙煞看花人了。

  小时候写春联,我最爱的一副是“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副联语的妙处,全在于“又是”、“依然”四个虚字。只是“一年春草绿,十里杏花红”等实字,并没有多大意思,只不过是机械地对仗而已,一加虚字,全联便活了,便显现了一种极为美妙的意境。这正像“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样,在原来五字句上,一加“漠漠”“阴阴”四字,便诗境全活,在艺术气氛上就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无穷的想象了。每到春来,我便常常想到这副联语,虽然我已四十多年没有写过春联了,但四五十年来,春草仍旧是年年要绿的,我常常思念着这种意境,也常常怀念着春明的春花。去春思旧诗曾有句云“记得宣南花事好,丁香应忆白头人。”日前又得诗数首,中有句云“南国春情芳草色,频年归梦看花心。”不怕人家笑话,人老而风情不老,思念春明花事的心,执著一如既往。

  在北京,没有梅花,红杏枝头春意闹,最占春先的便是山桃花和杏花,而山桃花又没有杏花的名气大,因而还是先说杏花吧。

  “北人不相识,错作杏花看”,这记不清楚是哪位江南人嘲笑北方人不认识梅花的诗了,不免有点轻薄口吻,其实只要能带来春之消息,又何分梅杏呢?北京有十分著名的看杏花的地方,那就是大觉寺。寺在西山中旸台山,其路程是颐和园前往北行,绕颐和园北墙到青龙桥,然后到红山口,直奔西北,其间有黑龙潭、白家瞳、温泉、周家巷,直到北安河村,就到了旸台山麓了。寺在山凹中,本为金章宗之清水院,寺的周围,山峦起伏,远近四方山村,种的全是杏树,漫山遍野,在春日花时,一望全是花光,游人骑个小驴穿行在杏花林中,那境界是苏州邓尉山的香雪海所无法比拟的。一是多,最多时花林联绵二十多里路;二是高大,老杏树比梅树高大花繁,游人看花要仰头看;三是山势险要,有的杏花长在悬崖上,下面泉水,清冽如野境,邓尉哪有此奇景呢?

  昔人大觉寺看杏花诗云:

  “青山似识看花人,为障风沙勒好春,一色锦屏三十里,先生未信是长贫。”

  “一色锦屏三十里”,可以想见杏花盛开时锦天绣地之景色.过去人们说到杏花,常常盛称“红杏尚书”,似乎杏花是红的,实际在花朵含苞时,是粉红色;等到盛开时,则是近乎白色的极淡极淡的颜色了。这一点,很像梅花,只是梅花有绿萼梅,而杏花则无绿色的,其花萼都是红色的。这一点 ,倒也符合了红杏之名。

  北京春日看花的时间很长,由“红杏枝头春意闹”,到“开到荼蘼花事了”,再连上“天棚鱼缸石榴树”的“五月榴花照眼红”,由暮春到初夏,陆陆续续,为春明花事,可以忙碌两个来月。杏花、梨花、山桃花、榆叶梅、丁香、海棠、牡丹、芍药、石榴等等,这都是普通的、大面积的花树还不算那些名贵的、特殊的,什么太平花、玉兰花等等。玉兰在南方是很普通的,而在北京则比较少见,是认为很珍贵的。都人春游之际,对这些花木,可以按时序花期,次第观赏,看花虽不能代替穿衣吃饭,但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幸福。唱“苏三起解”,苏三一挑台帘唱道“人道洛阳花似锦,久在监中不知春......低头出了洪洞县境”,这没有自由,不能看花的心情该多么痛苦?

  春明三春花事,次第安排,这大觉寺看杏花,不过是一个看花的序幕耳,大轴好戏还在后面呢!

  北京春日看花,唯一的一个缺点,就是风多雨少,“杏花春雨江南”,这是江南常见的景致,而在北京则是太珍贵了。杏花春雨,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太稀奇了,岂不闻“春雨贵如油”乎?哪一年碰得巧,正好在杏花开放的时候,落一场春雨,不管大小,都可以挹尘润土,连空气都使人感到两样,而这是极为难得的。在我的记忆中,也只遇到过一次.因为杏花花期很短,稍一蹉跎,即使再有雨,也是落花狼藉了,雨不多,而风却很多,风都由西北方向吹来,冷倒是不冷,只是风中都是蒙古草原的黄沙,即北京俗话所说的“大黄风”也。所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境界,在北京看花时,也是难得遇到的。而更多的则是在大黄风中看花,一进山中,因为西北高山屏障,所以风显得小了。正因为西山不少地方都是背风的,所以花事更繁。正是诗中所说“为障风沙勒好春”了。杏花——是京华春花的序幕,烂缦春色,要次第渲染燕山了。

  邓云乡著《增补燕京乡土记》节选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