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秩序混乱,国民经济衰敝。大觉寺在清末民初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工程,尽管寺庙建筑失修陈旧,但游人还是很多的,特别是距此不远的妙峰山庙会开庙期间,朝顶进香赶庙会的人络绎于途。大觉寺虽然香火冷落,但它作为京西名刹,不仅游人不断,而且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还吸引了众多的达官贵人、民族志士、文人学者前来游览或栖止。民国十八年(1929年),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改庵,出资修补寺内所藏《宗鉴法林》一书书板并刊印流传,是民国期间大觉寺一次较大的弘法活动。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溥儒在大觉寺留下了吟咏寺内景物的诗篇。溥儒,字心畬,号西山逸士,他擅长诗词书画,住在西山的几年里,他游遍了西山著名的名胜古迹,撰写了大量诗词,风格飘逸,哀怨凄婉,如今在四宜堂院内北房廊壁上还存有溥儒亲笔题写的观花诗词两首。
大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景色幽雅,泉石殊胜,寺内玉兰姿色俱佳,花开时节,游人争相观览。寺外山坡杏林成片,素有一色杏花红十里的雅称。田树藩在《西山名胜记》中记载:“由温泉向西五六里为大觉寺,乃辽之清水院,金之灵泉寺,明宣德改大觉寺,清康熙、乾隆重修。庙宇宏大,风景亦佳。苍松翠竹满院,幽静无比。寺南院四宜堂有白玉兰两株,初春开花美丽绝伦不可不看,故都仕女来寺看花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附近山坡杏花成林,可同时观赏,以管家岭者为最胜。”作者还为这两处景色赋诗赞美:“古寺名花放玉兰,芬芳满院雪成团。钗光剑影纷如市,群向佛门一笑欢。”“管家岭上杏花红,十里缤纷夺画工。翠柏苍松输尔艳,一年一度笑春风。”由诗中可知,当时寺内玉兰和寺外杏花久负盛名,初春时节游人争相游览。杏花在寺外南北两侧的山坡之上,凡游山者过黑龙潭白家疃后,但见平野如旷,满眼杏花,绵延十余里不下万株,山下居民都以种杏为业,游人在杏林中穿行,要经过数里才能见到大觉寺山门。赏杏花最佳处当数寺外管家岭一带,每岁花时灿烂如锦,观花者络绎不绝,其景色酷似苏州梅林,大觉寺寺外的杏花可称得上是北京的香雪海。
除寺内的玉兰、寺外杏花美景外,泉水也是大觉寺的独特之处,李慎言在《燕都名山游记》中写到寺内龙潭的景致:“楼后有一泉源,水从石虎头处向外流注,到一大方池内,这池名叫龙潭,正中有一笔架型的岩石,岩石中有三个洞,泉水由洞里穿出,织出许多花纹,看来很有趣味,池子后有座高楼,楼上挂着一幅对联:“有兴常临水,无时不见山”,情景切合,可称佳作……池子东南有个六角形亭子,叫领要亭,泉水经过作成飞瀑向下奔流,水花四溅,鸣声铿锵,象是弹琴,象是击磬,妙景清音,令人依恋难舍。”这篇记于民国二十五年的游记真实地再现了泉水的殊胜之貌。
庙会俗称庙市,是中国城乡特有的一种集市形式。妙峰山庙会是当时有名的庙会。妙峰山在明清两代、民国年间曾经是我国北方地区远近闻明的佛教圣地,每年旧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妙峰山开山半个月,京城善男信女都去进行朝顶,北京西北大道上香客数以万计。妙峰山庙会直至民国期间仍然繁盛不衰,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开办之日,远近进香者不计其数。去妙峰山朝香自古有四条香道,其中大觉寺是四条古道之一“中道”去往妙峰山进香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众香客中途休憩的场所,门前异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