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八年(1635年)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对明北京城内外的风景名胜、建筑园林、市井民俗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展现了明北京山水、古建筑的诗情画意。全书共分8卷(分别为城北内外、城东内外、城南内外、西城内、西城外、西山上、西山下、畿辅名迹),共描写了129处古迹名胜,其中也有关于大觉寺的记载与描述。
在该书卷五“黑龙潭”一条内,记有:
又北十五里,曰大觉寺,宣德三年建。寺故名灵泉佛寺,宣宗赐今名,数临幸焉,而今圮。金章宗西山八院,寺其清水院也。清水者,今绕圮阁出,一道流泉是。
刘桐与于弈正认定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清水院,其依据来源是史籍还是口碑资料,虽作者未与注明,但从其叙述的语气语境看,作者当亲历大觉寺,亲眼目睹了大觉寺当时塌毁的建筑和庭院破败的景象。此后,一些方志、笔记及碑刻记文均沿袭此说。现寺藏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秋雍亲王胤禛撰写的《送迦陵禅师安大觉方丈碑记》中即循此说:
西山大觉寺者,金源别院,表刹前明。山深境幽,泉石殊胜,岩中宴坐当不减鹫岭雪峰……
可知在清代初年,大觉寺曾一度是金代皇室离宫别苑的说法,已得到普遍认可。
寺藏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中,清高宗也指出:
大觉寺者,金清水院故址,明以灵泉寺更名。运谢禅安,蔚为古刹。
另有《日下旧闻》与《钦定日下旧闻考》,在该书“郊垌”条内,原文照引了《帝京景物略》的记述:
黑龙潭北十五里曰大觉寺,宣德三年建。寺故名灵泉,宣宗易以今名,数临幸焉,今圮矣。金章宗西山八院,寺,其清水院也。
此后的许多方志、笔记如《春明梦余录》、光绪《顺天府志》等,均沿袭此说。其中,清代英和撰《恩福堂笔记》中,不仅记大觉寺为金之清水院,而且生动描绘了这座旧时离宫秀美的自然景观,赞誉该寺秀甲都下,名标诸寺。
西山大觉寺,金之清水院,故名灵泉,明宣宗易以今名,正统间,复修葺之。寺建于山腰,远望烟树葱茏,但露浮屠数级。及庙,始见山门,碧瓦丹垣,缭以方沼,有泉出自山巅,盘旋回绕,到处皆通,淙淙滹滹,不舍昼夜,与檐马塔铃相酬答,闻之发人深省。寺中花木不多,惟翠竹千竿,高盈四丈,一碧干霄。七尺牡丹一树,花时绚烂甲都下。西山南北梵宇不少,各标名胜,而余独以此寺为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