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山大觉寺历史文化展展厅内,有一幅妙峰山进香图的图片,原图陈列在首都博物馆展厅。这幅清末绘制的《妙峰山进香图》,画中描绘了清代妙峰山香客朝山进香时的盛况,细致而又精彩地再现了朝山进香时的生活场景,这幅图画面所绘庙宇即大觉寺。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跷、秧歌、小车中幡、太平鼓、五虎棍等表演,朝山道路曲曲折折,熙熙攘攘,旗帜招展,热闹非凡。大觉寺是中路去妙峰山进香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香客中途休憩的场所,门前异常热闹,庙会期间各种杂耍一应俱全,小商小贩吆喝不断,堪称是当时一大盛景。这幅图片使我们能够对以往文献记载的风俗习惯以及进香时的盛大场面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认识。
大觉寺展厅图片
妙峰山进香图
妙峰山位于北京西北郊门头沟区涧沟村附近,以山顶的"碧霞元君庙"而远近闻名。妙峰山的娘娘庙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清两代。其庙会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是京城最盛的庙会。庙会之时吸引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以及日本、东南亚各国的香客信徒们,前来"朝顶进香"。1925年著名民俗学者顾颉刚先生以妙峰山及其古香道为基地,开创了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野外调查的先河,因此古香道一直为中国民俗学界所关注,至今已有许多学术专著。
妙峰山风景
庙会俗称庙市,是中国城乡特有的一种集市形式,每逢寺庙开放之时,善男信女纷纷前去烧香礼拜,商贩们则在寺庙附近设摊售货,民间艺人也来表演杂艺。每年旧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妙峰山开山半个月,京城善男信女都去进行朝顶,北京西北大道上香客数以万计。据清人富察敦的《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止,香无断烟,奇观哉。”
去妙峰山进香的香道主要有四条,老北道是从海淀区聂各庄台头村开始进山,中北道是从海淀区北安河村开始上山,中道是从北安河乡(现为苏家坨镇)的徐各庄村上山,南道是从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镇陈家庄开始上山。据奉宽的《妙峰山琐记》记载,四条进山山道南道山景幽胜,中道、北道也佳,中北道次之,以道里计,则中道最近,中北道稍远,北道又远,南道最远。四条香道中有三条都在海淀区界内。
妙峰山古香道
大觉寺是中道往妙峰山进香的必经之处,这条古香道的具体路程是从北安河乡(现为苏家坨镇)徐各庄村上山,沿途经关帝庙、栗子台、寨儿峪、上平台、萝卜地、修道路灯会、回香亭等茶棚。庙会期间,各种民间香会均朝顶进香,沿途边走边练,路上围观的人很多,京郊各村大都组织花会,各显其能。每当妙峰山庙会,大觉寺山门空地前香客盈路,商品云集,还有多种多样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这幅反映妙峰山进香会的民俗画,是研究北京清代社会生活、风俗信仰以及大觉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大觉寺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