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大觉寺寺庙园林(下)

日期:2018年12月28日    来源:大觉寺

字号:        

  【龙潭】位于寺内最高处龙王堂前,这是寺内一处天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景物之一,潭边设石雕栏板,上面雕刻有牡丹花卉的盆景,栏板柱头上雕有石狮,姿态活泼,神情各异,据专家考证为金代清水院遗存。潭内西侧有一石雕龙首,泉水由龙口吐出缓缓注入龙潭,泉水保持平满,不溢不涸,正如乾隆为之御题的一首诗词:“山畔涌天池,淙泉吐龙口,不溢复不涸,自是灵明守”。泉水流入池中汇聚成潭,然后分为两股,同汇于山下功德池中。过去泉水流量极大,龙潭水中有一座呈笔架形状的山石,泉水从龙口喷射而出,穿过笔架形山石,激起巨大水花,形成喷泉射窦的景观。龙潭内生长着睡莲、水草等水生植物,盛夏时节,潭水清碧,游鱼穿游,是寺内别具情致的一处胜景。

  

  【碧韵清池】“碧韵清”池是由一整块天然大理石精雕细琢而成,池的西沿刻有“碧韵清”三字,字体古朴,苍劲有力。“碧”是形容泉水汇聚池中时所形成的碧绿颜色,当年池旁曾栽有一棵樱桃树,在浓郁的树荫底下池水呈现出碧绿的色泽。“韵”是水流入流出时发出的声响,池的东西两沿各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泉水从出水口流出时与一个小方池形成高低落差,发出富有韵律的声音。“清”是形容池子的功能,沿石渠顺山势蜿蜒而下的泉水由于露天流淌,加之石渠久经风雨侵蚀逐渐变浅,从山上流下的泉水常常夹带着一些落叶泥沙顺流而下,泉水在流经此池时,由于池深、水缓,泥沙逐渐沉淀,池子就起到了过滤沉淀的作用,从出水口流入功德池中的泉水又变得清澈透明了。碧韵清水池长约2米、宽1.3米、深约0.5米,池两端各有一凹口,一为进水口,一为出水口。石体呈灰色,其间还夹杂着乳白、黛黑色的花纹,石质坚硬,花纹细腻,也为寺内八景观之一。池边建有一座宽敞高大的建筑物,据说曾是寺内香积厨,即僧人的食堂,此处建池,大概也是为了僧人生活取水方便吧。

  

  【功德池】一进入大觉寺山门,登上石砌台阶,就可看到两个方形水池,池中有石桥相连,这就是寺内的功德池,池的四周砌有半米高的矮墙,池南北两端正中各有一石雕水兽,水兽造型古朴,泉水从龙口流出,昼夜不息,清脆悦耳,乾隆帝为此池曾赋诗一首:“言至招提境,遂过功德池,石桥亘其中,缓步虹梁跻。一水无分别,莲开两色奇,右白而左红,是谁与分移。”从乾隆的御制诗文中可知:当时功德池中曾栽植有大片的红色和白色的莲花,因此功德池俗名也称作莲花池,池中红白两色的荷花,争奇斗艳,对比鲜明,堪称寺内一大美景。不知吸引多少人到寺中游览观看。如今这一美景早已不存,只有一池碧水倒映着蓝天、绿树,各色鱼儿在平静的池水中自在闲游。如若恢复此景观,当也是京城一处绝好的观荷赏莲之佳境。

  

  总观大觉寺的理水,水出有源,水流充足。水的走向与西高东低的地势平行,分布于寺内的潭池、渠道,既解决了山洪的疏导与排泄,也构成了独特的水景。由于水源充沛,土壤中含水丰富,院内空气湿润,草木繁盛,翠竹丛生,置身其中,如同来到山清水秀的江南古寺。院内人工水景的开凿也非常符合自然之理,处处给人以清新、和谐、秀美、灵动之感觉。

  园林的生命在于植物,大觉寺地处阳台山麓,寺内建筑、潭池和通道掩隐在一片万绿丛中。据统计寺内植物种类丰富,多达70多种,植物中还有许多北京地区稀有的珍贵品种。整个寺院以常青的松柏为基础,中路建筑前后多种植松树、柏树,苍松郁郁,古柏森森,冬夏常青。秋天是大觉寺最美的季节,树的叶片随季节不断变化颜色,古殿前的银杏满树金黄,后山的枫柿,丹叶飘飘,硕果累累。银杏、枫树、槭树与松柏错落点缀。庭院里栽有各色花卉,池堂中植有绿荷粉莲,建筑前种有苍松翠柏,形成了寺内春花、夏荷、秋叶、冬松的四时美景,建在其中的殿塔楼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庄严。运用园林化的手法来渲染佛国天堂的理想境界,使之处处呈现别具特色的山地园林景观,大觉寺堪称为典型的一例。寺内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主要殿堂藏而不露,但如果沿路走过,却又“柳岸花明”,豁然开朗,景色尽入眼中。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不仅激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引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如寺内园林建筑憩云轩、领要亭颇具江南风格,静坐山后轩内亭前,小憩其中,仿佛置身于江南园林之中,园内古树参天,放眼望去,简直就是一幅清秀妩媚的风景画。寺内多处建筑景点都有题诗和匾联,字句简明扼要,突出了景物的精华。比如领要亭之亭名,虽然出自乾隆诗词“山水之趣此领要”,但也道出了此亭的重要地位,它占据着寺内制高点,象征山高亭隐之意,在此处凭栏远眺,寺内佳景尽收眼底。寺中建筑多有楹联,细致的描写出寺中建筑与花木情景交融的意境,如:“泉声秋雨细,山色古屏高”,“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水自婆娑”之楹联,形象的描绘出古寺的神韵。在春雨萧萧、秋雨绵绵的不同时节,于轩中品茗小憩,听山泉淙淙,赏青山绿树,颇能感受乾隆皇帝的“我憩云亦憩,此意谁能知”的悠然心境。 

  

  

  大觉寺内古树参天,繁花似锦。这些花草树木美化了寺院环境,对寺庙园林起到了烘托主题创造意境的作用。大觉寺的历史可上溯到辽代,其树木年代之古老为京城所少见,这里既有300多年的白玉兰,500多年的娑罗树、古楸树,更有千年的银杏王……花草树木,品种丰富,数量众多。乔木与灌木,长青树与落叶树混杂生长,山草野花,杂错丛生,相映成趣。主要的常绿树为油松、侧柏、白皮松,高大的乔木有银杏、国槐、楸树。灌木之中有连翘、珍珠梅、榆叶梅,生长于南方的修竹也有大面积种植,其间还点缀着柿树、杏树、核桃树、樱桃等,千年古寺,林木森森,拥翠依红,形成一幅美好的园林胜景。松树遒劲古朴,柏树古拙浓郁,银杏金黄富丽,枫柿如霞似火,寺内花草树木随四季而变换不同的色彩和形态。因地制宜的选择树种,营造园林植物景观,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创造者的匠心独运。从早春二月开始,山坡上,水溪旁,朝阳的墙角边枯草返青,带来了春的信息,三月中旬,寺外山坡开满了漫山遍野的山桃花,杏花闹红枝头,粉白粉红,如霞似锦,清明节前后,玉兰怒放,花香袭人,冰清玉洁,五月初,连翘、榆叶梅、丁香等10余种花木开在寺内桥边,殿旁及甬路两侧。群芳争艳,满园春色。六至七月,寺内绿树成荫,银杏树巨大的树冠宛如遮天巨伞,寺内后山浓荫蔽日,为人们带来片片阴凉。太平花、紫薇花、珍珠梅等夏季花木为充满浓绿色泽的古刹点缀了丰富的色彩。至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十月,银杏、枫树、柿树等秋色树种叶片逐渐变色,在蓝天艳阳下呈现出土黄、褐黄、深红、绯红等不同颜色,五彩缤纷,此起彼伏。站在寺内功德池石桥之上,放眼西望,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宛如色彩艳丽的巨幅油画,十二月至次年三月,隆冬季节,万物萧条,四季长青的松柏傲雪挺立,充满生机,山林古寺披银戴玉,越发晶莹、灵秀。大觉寺内树木花草的种植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追求和实践,做到四季长青,三季有花,变化万端,丰富多彩。寺内看花的时间很长,由暮春到初夏,陆陆续续,对这些花木,可以按时序花期,次第观赏,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赏花人:寺内玉兰花的放花时间为每年4月上旬,赏花千万别错过花期。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