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千年古刹大觉寺

日期:2018年12月21日    来源:大觉寺

字号:        

  佛教传入中国近2000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佛寺庙宇,数不胜数。北京城西,群山连绵,林木茂盛,溪泉淙淙,寺庙掩映,历代统治者在此建造了数以百计的寺庙行宫,园林陵寝,处处金碧辉煌,香烟缭绕,位于阳台山东麓的大觉寺就是一座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古代巨刹。

  

  辽时幽都之胜概

  大觉寺始建于辽代,时称“清水院”。因文献无征,其具体的创立时间,尚难确定,今仅从现存寺内的《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记文可知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四年(1068年),寺院已有“阳台山者,蓟壤之名峰;清水院者,幽都之胜概……”之称誉。《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记碑》是北京地区著名的碑刻之一,此碑是咸雍四年(1068年)由名僧觉苑主持刊立的,碑文则由辽代中晚期著名的“文僧”志延所撰写,虽仅三百余字,但却记叙了辽代朝野崇佛盛况和清水院筹资印制《契丹藏》的经过始末,并且描述了阳台山清水院的山川形胜,不仅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间接透露出与刊印《契丹藏》相关的许多重要信息。“清水院”当时募得信士捐资修葺经舍和印刷大藏经,足见燕京崇佛风气之盛,清水院规模之大,香火之旺,在辽南京(今北京)地区众多佛寺中居于前列。始建于辽代的大觉寺,是目前京城遗存不多的辽代古刹之一,寺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建筑格局保持了辽代契丹人尊日东向的习俗。

  

  大觉寺辽代古碑

  

  大觉寺千年银杏

  金章宗之清水院

  金章宗时,国内政局稳定,国库充实,经济力量也有很大发展。广修离宫别苑,名胜景点,在山势雄伟、林木葱郁、流泉丰沛的西山各地建造了集北方山水之雄浑、南方园林之秀美的“八大水院”。据明末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述,大觉寺即“金章宗西山八院,寺,其清水院也。”有金一代,不仅沿袭了清水院之名,法脉相续,而且被金朝的第六代皇帝完颜璟辟为离宫别苑,列为西山名胜“八大水院”之一。可以想见在章宗明昌年间,由于帝王和后妃们的游幸、驻跸,清水院的殿阁及园林盛极一时。金、元易代之际,战乱频繁,畿辅糜乱。当时,西山八大水院多成劫灰瓦砾,推测元代初期,清水院作为前朝旧寺兼离宫,一度荒圯凋敝,直到元代中期渐次修复。今仅从明宣德三年(1428年)御制大觉寺碑中“北京旸台山故有灵泉佛寺”的记述,推测元代和明初的百余年间,该寺曾名灵泉佛寺。

  

  大觉寺龙潭

  明代更名大觉寺

  明代自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逐渐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保护,佛教寺庙在元末残破的基础上得以恢复和发展。北京的西北郊为传统风景游览胜地,明统治者在西山一代大量修建佛寺,对西北郊风景进行开发。据史料记载,有明一代,皇家对大觉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翻修扩建,奠定形成了现存寺院的规模。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朱瞻基奉其母孝昭太后之命,出内帑翻修了凋敝已久的灵泉佛寺,并更其名为大觉寺,特命大国师智光为住持。除这次大规模的翻修外,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朝皇室对于大觉寺又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修葺,而后一次修建系由宪宗生母周太后出资,竣工后,则派周太后从弟周吉祥主持寺务。至此,大觉寺这座敕建禅院,也就兼有了太后家庙的地位。明代的中早期,是大觉寺历史上鼎盛阶段,由皇家内廷出钱并董工的寺院建筑,基本保留至今,也奠定了今天大觉寺殿堂门庑的格局和规模。

  

  大觉寺大雄宝殿

  清雍乾时期大觉寺

  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不安,寺院也处于萧条之中。从成化十四年(1478年)至明末,大觉寺再未重修,寺内建筑残破不堪。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时在藩邸的皇四子胤禛,不仅出资修缮大觉寺,还力荐临济正宗三十四世嗣法传人迦陵(性音)禅师主大觉方丈。迦陵任大觉寺住持后,开堂演法,辑纂、刊印佛教典籍,一时丛林大振,遐迩闻名。乾隆十二年(1747年),弘历出内帑重修大觉寺,乾隆帝多次驾临此寺,留下许多御制诗文和匾额。道光以后,清王朝由盛而衰,财源日渐枯竭,已无力顾及西山寺庙之修复。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至清中期,为大觉寺历史上兴盛时期。自康熙五十九年至清末近二百年中,除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及道、咸年间有过几次低谷时期,大觉寺作为京郊一座敕建禅寺和雍、乾两代皇帝的行宫,不仅得到过皇家的格外重视和多次修缮,建筑面积与日俱增,而且以其园林的秀丽、环境的幽雅及当家僧侣法理修养的精湛,一直都是远近缁素求法拜佛、修心明性的伽蓝圣地。

  

  大觉寺无量寿佛殿

  

  大觉寺迦陵禅师画像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