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金代青州希辩禅师与大觉寺

日期:2018年12月14日    来源:大觉寺

字号:        

  几年前,在北京西山大觉寺内偶然发现《大金国燕京宛平县阳台山清水院长老和尚塔记》,使我们认识到著名的希辩禅师在大觉寺金代发展史上曾有过辉煌的足迹。

  

  希辩是金代著名禅僧,在宋金元明清至今千百年来曹洞宗的绵延发展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希辩,又称青州希辩,生于宋元丰四年(1081年),圆寂于金皇统九年(1149年),寿六十九岁。他师承鹿门觉公,承袭曹洞宗旨,其修行弘法按地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青州(今山东)的龙门山和天宁寺;第二阶段是在燕京(今北京)的大万寿寺和仰山栖隐寺等,并在清水院(今大觉寺)度僧近二百人。希辩禅师圆寂后舍利塔分建两处:一座在仰山栖隐寺;一座在阳台山清水院,即今天的大觉寺内。仰山栖隐寺位于京西妙峰山,与大觉寺相去不远,妙峰古道串联起两座千年古刹,现在依然有很多登山爱好者行走在这条古香道上。

  

  《大金国燕京宛平县阳台山清水院长老和尚塔记》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自述,希辩禅师以自叙的口吻描述了自己的生平行实及自撰塔记的始末;第二部分是建塔人正寂关于建塔缘由的陈述。《塔记》的发现,解决了史学界存疑的几个重要问题,比如希辩禅师自叙《塔记》的真伪问题,比如希辩禅师的法号、出生和圆寂时间问题,比如希辩禅师与清水院的法脉关系等问题,尤其可以弥补大觉寺金代历史研究中史料匮乏的不足。《塔记》的发现和研究,可以补史,也可以证史。

  希辩禅师大阐曹洞宗风,足迹遍及北方各地,使沉寂许久的北方禅宗重新焕发出生机。他示寂后,金瀚林学士中靖大夫知制诰施宜生亲自为他撰写碑文,碑文中说:“师既来燕,潭柘寂然;师既往燕,曹溪沛然”,对希辩禅师在燕京弘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以说,希辩禅师对曹洞宗传入燕京具有开创之功,堪称金元燕京乃至整个北方曹洞宗的鼻祖。

  文物背后的故事

  2011年10月27日16时许,大觉寺管理处后勤职工徐连文师傅在收拾大觉寺内南山坡荒草杂物时,意外发现倒扣石碑一块,翻过来查看,碑文内容显示此碑为金代刊刻,其中提及“大金国燕京宛平县”、“阳台山清水院”、“长老和尚”、“塔记”、“灵骨”、“天德三年”等很多重要文字信息。徐师傅凭直觉认为此碑一定非常重要,便立刻找到管理处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汇报。经研究人员初步查看,得知此碑为《大金国燕京宛平县阳台山清水院长老和尚塔记》,碑文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载金代高僧希辩禅师自叙生平行实,第二部分记载建塔缘起,建塔人为阳台山清水院山主正寂,建塔时间为金天德三年三月十五日。阳台山清水院,即今之大觉寺是也。大觉寺管理处一直致力于大觉寺自辽至今千余年间历史的研究,但碍于资料有限,尤其是辽金元时期文字资料极少,对于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制约。此件石刻遗迹的发现,对于大觉寺金代历史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发现《塔记》的徐连文师傅

  

  

  

  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依托多重角色,除了管理者和研究者以外,我们也不要忽略了那些在一线默默为我们铺路、搭桥的人。让我们记住这些朴实的面孔,所有的成绩背后,都是他们在铸就最坚实的基础。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